正义如果需要律法来约束,那么事情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事实上,特斯拉成立法务部,并且对一些口无遮拦的“碎嘴车评人”进行一波律师函问候之后,对于特斯拉的评价,就开始迅速减少。
尤其是,特斯拉状告车主,并且得到律法正义审判之后,关于特斯拉的评论,就少了很多。
事实上,我从不认为这样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企业成立法务部,核心根本是为了保证企业自己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特意去站在市场的对立面。
我相信,没有一个企业愿意去得罪市场。
但如果市场总有一些跳梁小丑上蹿下跳呢?企业是选择继续沉默还是选择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特斯拉选择了后者。
大,不代表一定强势,事实上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在中国网络舆论层面一直都是弱势点,对于特斯拉的评判,有一段时间甚至进入了失控阶段。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叫做《ofo,不要继续考验一些人的低素质》,一片片共享单车的被损坏无疑拷打着一些人的素质,同样,特斯拉不说话,持续让舆论失控,也是在考验一些人的低素质。
短视频开通之后,对于言论的把控更低了一些,门槛更低意味着任何人都能“车评几句”。
有人戏弄特斯拉车标,有人戏弄“工业垃圾”,有人戏弄马斯克,甚至有人以利益为起点,针对一些事件进行了主动攻击并且有目的的暗箱操作。
事实上,企业与市场消费者的关系更像是相互生存相互监督,特斯拉单方面放任不管不仅仅影响自己,更影响环境,更有些“不教而诛”的意思。
对特斯拉的攻击,事实上集中在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
或者说,燃爆特斯拉舆论的,就是河南女车主,一系列蜜汁操作让所有人莫名其妙的站在了特斯拉的对立面。
有意思的是,这种本身需要非常公证、客观、严谨的鉴定,在急于寻求索赔的女车主遮掩下,车辆被拒绝鉴定。
舆论在没有任何司法程序出来之前,并没有选择站在真相一侧,而是选择站在了“受害者”女车主一侧。
随后短视频发起了对特斯拉的“诛心”,迅速曝光了一系列特斯拉事故问题。
无论是否是特斯拉的问题,可以统一归咎于特斯拉的问题,倒逼特斯拉拿出法务部的大棒砸向一些别有用心之人。
这事儿,不能怪特斯拉,只能怪有些人口无遮掩,想要通过特斯拉来遮掩自己的问题,前阵子被特斯拉要求道歉的车主,在司法出来之后,依然选择对抗特斯拉以及司法,为的是什么?
特斯拉或许是不完美,存在技术缺陷的,但有更大缺陷的,是一些嘴碎以及一些有问题的车评与消费者。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