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燃料电池行业从业者谈谈工程师思维

自走出校园至今也有些年头了,这几年来,虽然换过工作,换过专业方向,但总体来说还是以研发为主,最近总是想起之前一位技术流老同事的话“工作中大家都被称为工程师,但真正具有工程师思维的却没有几人”

或许是最近感慨多一些吧,近来,脑海中翻来覆去总会浮现出这句话。

说起来,比较感谢这位“老师父”,初出校园,遇到这样真正搞工程研究的“老工程师”,并且耐心对新人“授之以渔”的真的不多见。

目前,高品质的新老传承在很多公司,尤其是快节奏的公司越来越少见,更别提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狭隘地秉承着“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凡事留一手,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拿着二两银子当宝贝,殊不知坐井观天,有时候自己固守的在外人看来也不过尔尔。

话不多说,想必很多搞研发的朋友们应该能有所共鸣,言归正传,说说工程思维。

工程学思维的定义:有创意地应用科学定律,来系统化地解决现实问题。

《转向》一书中认为,工程师思维是:

严谨而系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个全方位“即插即用”的多用途工具包

把多种知识的想法综合在一起的整合体系

可能性、可行性和可期待性的交叉点

具体说来,工程师思维就是在本着科学的定律为出发点,去研发新产品或者解决技术难题,比如妄图水生油,制造永动机等等就纯属无稽之谈了。其次是要具备系统严谨的思维,具有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遇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抽丝剥茧,迅速找到问题症结所在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熟练使用的软件工具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三者某一方面的特别精通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其它方面的不足,但遇到比较有难度的工程问题就难解了。

举个例子,拿企业产品研发中遇到的难点去请教学术派的高校科研工作者们,一些人确实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或者建议,但离真正解决工程问题还远得很,相信不少搞研发的朋友们应该都能深有体会。

所以,要吃研发这碗饭,想站得高,走得远,就得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工程师思维,培养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在很多大企业,拿汽车研发机构来说,很多方面都有完备的企业标准,从骡子车、ET阶段、PT阶段、一直到最终的SOP,每个零部件要做哪些仿真分析,零部件级、系统级以及整车级的试验验证,以及对应的评价标准及具体方法、操作流程都写的清清楚楚。

千锤百炼、成熟完备的研发标准固然是好东西,掌握得多自然是对身价有所提升(前些年在汽车行业就是如此,靠着一些所谓的标准标榜身价四处打游击战的人好像不在少数),但真正有价值的还是在于内,在于活学活用,标准是死的,问题是活的,人更是活的。

掌握成熟的标准以及完善的操作方法固然重要,但完成这些也只是岗位的起点,真正的能力在于标准之外的突发问题的解决。

再者说,即便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研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解决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就不是按照标准“死干活,干死活”能解决问题的了,况且这时候也没有标准去参照,这些问题就好比考试时出现的“超纲题目”,谁能得高分,升职加薪,就得看真本事了。

这两年是燃料电池行业的蓬勃发展期,行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很多具有工程师思维的大牛们推动,有时候还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一味地遵循守旧,按照别人走过的路再走一遍,永远走不出别人的阴影。前两年一直提互联网+,人工智能+,或许燃料电池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在于“A+B+C+...”。

说了这么多,算是最近的一些感触,也是自我的激励和警醒,希望自己培养起工程师思维,早日实现小目标!罗里吧嗦这么多,如果能够对关注公众号的朋友们有所启发想必也是极好的,如有见解或建议,欢迎留言讨论!

免责说明 | 我们对文中所述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学习,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谢谢!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11118A00ERS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