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低代码/零代码行业用户的应用实践情况调研

在《2022年中国低代码/零代码行业研究报告》中,LowCode低码时代报告团队分别对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细分领域实践、厂商与用户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洞察,站在行业用户需求与应用实践的视角,展开了大量精细化的市场调研。

以下是低代码/零代码行业发展-产品实践研究部分节选,该部分内容重点围绕“低代码/零代码的产品定义与简析、当下行业用户的实践动因、当下行业用户的实践成效与持续投入意愿、潜在行业用户的技术认知度与尝试意愿进行分析研究。

LowCode低码时代调查发现,多数行业用户对低代码/零代码技术实践成效持不同程度的认可态度,60%+的行业用户暂计划不减少预算投入。

01

产品定义与简析 

低代码(Low-Code):是基于模型抽象与封装的功能组件,通过可视化设计和可视化编程语言系统快速展开应用程序开发与部署,进而降低代码编写的工作量,实现高效敏捷的应用程序开发。

零代码(Zero-Code):是指用户无需编程便可快速构建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

低代码和零代码通常为APaaS(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应用程序平台即服务)产品,相比于传统开发(Pro-Code)的优点是为客户提供了快速开发的环境,无需购买和维护服务器、中间件等技术基础设施。在中国市场,多数低代码和零代码厂商都在扩展自身能力,构建更为多元化、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的产品矩阵。

低代码和零代码产品分别面向不同客户的需求愿景方向,即减少技术开发者的编程工作量(低代码)、实现全民开发(零代码)。因此通常情况下两类产品将服务于不同类型的行业用户,在产品能力上两者也将不断融合与借鉴,进而不断提升产品成熟度与客户服务能力。

02

当下行业用户的实践动因 

各类行业用户出于不同理由开启了低代码/零代码实践,被动性实践情况的占比大于主动性实践68.6%的被动性实践在被推荐或为执行某项目标(如政策导向)等因素的驱动下,逐渐关注或认可了低代码/零代码技术,进而展开投入的企业与机构占比情况。30.4%出于主动的意愿与应用需求而展开低代码/零代码技术投入的企业与机构占比情况。

主动性与被动性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将反映行业用户对低代码/零代码的拥抱度,也反映了该技术在产业实践中的潜在效能。结合实践动因动与实践成效认可度的交叉分析,我们拥有以下关键发现:

大于65%的被动性实践行业用户往往需要强化对低/零代码的认知度。这部分类型的用户更加需要与相关专家进行有效沟通以明确当下阶段低/零代码的能力边界,进而设置合理的实践预期,规避无效投入。

大于55%的主动性实践行业用户通常对低/零代码拥有一定的认知度。这部分类型的用户通常更加容易建立相对合理的技术实践期望,因此在项目效果的验收中拥有更加理性的判断。

03

当下行业用户的实践成效认可度与持续投入意愿 

多数行业用户对低代码/零代码技术实践成效持不同程度的认可态度,60%+的行业用户暂计划不减少预算投入。

调研发现,为用户设置合理的产品实践预期是让客户持续投入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部分技术服务商往往在服务初期,便给予了客户过于理想的产品实践愿景但却未设置相应的潜在实践阻碍的应对策略,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易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等问题很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影响最终的实践成效,进而让用户是否继续投入或者是否与当下厂商继续合作产生持疑。

而客户在产品实践初期,往往也需要具备正确的产品选型指导策略来开启精益卓越的产品实践。

04

潜在行业用户的技术认知度与尝试意愿 

技术服务商应该在潜在用户的现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增强产品实践价值教育的方式来进一步拓展市场。

在数据的交叉对比中发现,对低代码/零代码拥有较高实践意愿(非常有意愿&愿意尝试)的人群中,除了对技术拥有认知度的受访者外,对技术不了解的受访者也占据着小部分比例,这部分受访者的核心诉求是希望可以通过高效敏捷的技术开发方式为业务的数字化创新提供尝试机会,多见于中小型企业。整体上来看,技术从业者对低代码/零代码的认知度远高于业务人员。

当我们向接受访谈的技术人员征询低代码产品的实践意愿时,我们发现业务IT类从业者的意愿程度整体上会高于专业技术工程师,另外也有20%左右的没有使用过低代码产品的专业技术工程师,对低代码产品是否能够真实有效地提高开发效率表示持疑。

当我们向接受访谈的业务人员征询零代码产品的使用意愿时,数字化程度领先企业的业务人员的实践意愿明显要更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20603A032D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