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即将取代我们?还早得很呢!

央视纪录频道最近播出了一部纪录片叫做《创新中国》,这是一部讲述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的纪录片,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聚焦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用鲜活的故事记录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为了更好地突出“科技”和“创新”理念,这部纪录片在制作中创新性地使用了语音合成技术,并由此成为了世界上首部采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

如果你对配音艺术比较熟悉和了解,在打开这部纪录片时可能会有点意外的触动:因为片中的人工智能声音原型,是曾为《美丽中国》等多部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的已故配音艺术家李易。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还原出的李易老师的“解说声音”,在听感上相当逼真、流畅,如果不仔细分辨或者不事先告知,你甚至不会注意到这是用电子合成的声音。声音通过科技“复活”,让有些人在感动、惊叹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丝担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不远的未来,人工甚至人类是否会被超越和取代呢?

在语音播报领域,此前,智能语音只被应用在自动导航和自动播报新闻等方面,以传递信息为主要功能。而这部纪录片的面世,则意味着智能语音技术已经更上一层——可以表达态度和情感。不过在和身边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同事的讨论中,大多数专业人士其实并不为此过度担忧。如果你看过最近正在热播的节目《声临其境》,或许会有这样感受:老戏骨李建义在为“宋江”配音时,用浑厚又不失古典气质的声音,把人物愤怒而暴躁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韩雪用英文配音经典动画海绵宝宝时,一人分饰两角,把妈妈的慈爱和宝宝的哭泣分别演绎地栩栩如生。人类在声音表演中的温度和张力,那种炽热的情感、微妙的呼吸,拥有的好奇、思考、表达,无一例外具有温度,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或许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已经看到、听到了会写诗集的“小冰”,会唱歌的“洛天依”和“赫兹”,已经故去的人的声音。但是我想,人工智能可以无限接近人类,却永远无法在情感上真正抵达。科技当然会解放人力,改变生活。但在需要情感支撑的艺术领域,至少在短期内,我们报持着绝对的自信与乐观。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204B068FE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