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专访王义桅:跨国公司确保竞争力,必须与中国市场相结合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白波

中国取暖产品热销欧洲引发关注。当多重危机叠加,以至波及欧美发达国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国制造再次显示出巨大能量。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表示,时至今日,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仍然稳固且重要,中国全产业链的优势十分突出,无可撼动。跨国公司想要确保竞争力,必须与中国市场相结合。“对这一点,欧洲看得很清楚。”

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王义桅看来,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通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再加上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都成为自身全产业链优势得以巩固的重要因素。此外,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普及率,以及庞大的人才储备,都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中国的全产业链优势难以被其他国家替代。

“《大学》里讲‘苟日新,日日新’。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绵延不绝,就是因为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王义桅举例说,中国当前不仅推动产业数字化,还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这种“并联式”的发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这样的文化特质也使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具备了强大韧性,能够不断实现转型升级。数字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等便在疫情冲击背景下应运而生。

去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出口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1月至9月,国内汽车企业出口产品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目前,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

王义桅强调,中国制造不仅在取暖设备、防寒衣物等传统产品的生产、供应上占据优势,也能快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新能源汽车等全球产业发展的焦点领域实现领跑。面对中国全产业链和庞大市场的优势,欧洲国家必须主动寻求与中国市场对接,才能完成行业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欧洲坚持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因此很难在美国驱使下,通过补贴等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的手段来赢得市场。

“以德国为例,当前能源价格高企使欧洲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很多大型德国企业都向中国转移。当然,他们也向美国转移。但是,美国国内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是无法与中国的优越条件相比的。”王义桅说。

今年9月,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广东湛江总投资约100亿欧元的一体化基地项目启动首套装置投产,这是德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同月,德国默克在中国的首个OLED材料生产基地落成并投运;6月,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在长春市开工建设在华首个纯电动车生产基地。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14.3%。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携巴斯夫、默克、宝马、大众等12家德国知名企业的高管,冲破重重阻力访问中国。王义桅认为,朔尔茨的访华直接证明了欧洲国家从领导人层面所具有的认知——必须与中国市场结合,才能实现创新,确保欧洲企业的竞争力,并通过市场迭代进行产业、技术升级。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将在与欧洲企业的合作中受益,实现技术升级,甚至反超欧洲。王义桅表示,这是市场竞争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内在逻辑决定的,不以西方一些政客的意志为转移。

今年1月至10月,中国对欧盟出口472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4.0%。中国欧盟商会数据显示,每天约有13亿欧元的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中国产品如何进一步稳固并扩大在欧洲的市场份额?

“我们要在全球价值链中迈向中高端,依然任重而道远。过去我们通过市场换技术,现在要通过市场养技术。”王义桅说,通过培育市场来促进技术提升,首先要把市场做大,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拓展市场;促进人才、科技、教育有序流动,强化创新观念;在合作机制和模式上,中国企业要更多走向海外,广泛开展合作,通过绿地投资、并购,“走出去、引进来”,推动中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21111A04MW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