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有电对谈丨中国激光雷达支棱起来了?下半场怎么打?

| 背景概述

近几年,国内外激光雷达市场正在上演“冰火两重天”。在过去,海外激光雷达供应商凭借产业崛起的先发优势,一直占据着行业内的绝对领先地位,如今却是一片“寒冬”:激光雷达传感器全球供应商Ibeo宣布破产、两大激光雷达龙头企业Velodyne和Ouster合并、Quanergy被退市。再反观国内,却一片“热闹”。几家国内头部激光雷达公司,几乎都同时期发布了自己的固态补盲激光雷达... ... 海外激光雷达市场为何陷入困境,国产激光雷达又缘何突飞猛进?

近日,《有电对谈》第六期邀请到了探维科技CEO王世玮博士、资深媒体人&腾讯新闻创作者远川汽车评论主编罗松松、绿芯说主编许政,针对激光雷达的行业变局进行了线上对谈。以下为对话精华内容:

01  国内激光雷达市场发展更为快速,物流场景应用需求大

罗松松: 过去一年在激光雷达行业发生了很多大事,两位如何看待Velodyne和Ouster这两家头部激光雷达公司的合并?目前激光雷达的市场需求和国内应用场景有哪些?

王世玮:目前,国内与国外的激光雷达行业发展节奏和趋势不同。国内头部的几家供应商拿了大量的整车项目并陆续开始交付,包括国内的造车新势力也都开始搭载激光雷达上路,反映了国内整个行业发展的积极态势。国外则相反,真正的量产车型的节奏和态势相对国内较为缓慢。这两家公司的合并,其实是一次深度的整合,未来会有一些发展和变化的新机会。其实汽车的应用场景是非常巨大,而且潜在规模是海量的。

许政:海外出现的“寒冬”情况,主要还是市场的需求决定。从最近两年的市场表现看,整个出货量较少,如果没有很大的市场支撑很容易出现问题从激光雷达的应用场景来看,目前国内市场中,乘用车市场肯定是最重要的,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造车势力,包括传统造车的新势力都已经能够大量搭载雷达上路。甚至蔚小理的最新车型都基本上实现了近百分百的雷达搭载率。另外还有物流方面,无人配送小车如果产生大量市场需求,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也会快速增长。

罗松松:目前激光雷达的发展现在远未到大规模量产的水平,阻碍规模量产的主要原因是?

王世玮:  目前主要问题还是成本和质量两大方面。成本方面,行业还走在发展较为初期的阶段,会有“不挣钱”的商业行为出现。整个市场还需要时间去培育和孵化,总有一些行业的参与者会提前支付掉这些成本。供应商会逐步把价格降到合理的趋势范围,同时国内很多主机厂对此给了很多的宽容度和需求导向。质量方面主要是体现在技术路线上,“混合固态”会是一个绕不开的必经之路,目前业内出现多种不同的扫描技术方案,也会占用不同的成本。基于成本和性能的考量,车企也会有不同的标准和选择。

罗松松: 有车主问,如果车上的激光雷达用了一年之后坏了,维修责任或者退换的责任到底归谁?

许政:主要看主机厂和对消费者的承诺,以及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的合同。首先制造供应商会给到主机厂承诺(比如八年二十万公里等承诺)。如果在八年二十万公里以内出问题,供应商肯定会为消费者代供应商索赔,更换一个新的零件。如果在这个范围之外,多出来的那一段需要由主机厂自己来承担。

王世玮:作为供应商,肯定会承担对质量的承诺和责任。在行业内,不管商业上还是法律上目前有非常成熟的合作方式,我们作为整车供应链的供应商,同时也是事关重要安全件供应商,一定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02 激光雷达不是越多越好,自动驾驶技术方案会逐步趋同

罗松松: 有的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会看激光雷达的数量,激光雷达是不是越多越好?是否可以从数量够判断一家车企的自动驾驶能力呢?

许政:可能很多人直觉上觉得四驱比两驱好,四缸比三缸机好。但激光雷达越多,散热成本、芯片成本,能耗管理成本也会提高。对于车企本身,不管是融合算法还是其他的系统集成水平都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对于主流的车型来讲,其实不会疯狂的来堆积激光雷达的数量。另外,消费者认知也在逐步成熟。有些功能不一定是必须用激光雷达来替代,在消费认知方面也会找到平衡点。

王世玮:从车企角度来看,数量多少并不是核心问题,重点关注的是安全和视觉方案的融合。对于整个感知系统的安全性评估,远超过对于技术参数或者硬件数量的关注,以及如何定义好未来激光雷达在车上的功能。比如激光雷达究竟适用于哪些场景、与怎样的视觉方案融合,是不是有的功能在夜晚情况下必须有激光才能用?车企会在它的产品定义当中逐步给广大车主讲清楚。

在自动驾驶技术能力方面,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动驾驶方案。在过去几年,技术路径方面我们曾经看到过很多不同的技术方案,甚至出现过十几种的技术方案情况。但经过一段时间行业的选择,未来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各家厂商在技术路径应该会呈现逐渐趋同的局面,在方案上会越来越接近。

罗松松:  过去两年,国内激光雷达行业在共识方面有怎样的变化?

王世玮: 目前越来越多的标准和规范共识需要统一。比如激光雷达如何可以更安全、车规级激光雷达应该具备怎样的环境稳定性和特性等,这些共识还没有开始达成。

许政:没有达成完全共识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发展的节奏相当快速。在过去,一个传统车厂的车型迭代需要五年左右。但现在面对新能源或者新势力造车企业两年就会出一款新车型,一年时间把激光雷达从样件搞成SOP量产的状态,标准尚且没有跟上迭代速度。

03 量产激光雷达成本有望降到500美元以内

罗松松: 目前激光雷达行业的成本曲线是否已经到达相对的瓶颈期?还是可能又会进入到又一个下探阶段?

王世玮: 激光雷达的成本,跟工程稳定、技术路线方案是否先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激光雷达行业发展近五六年的时间里,有很多路线是不及预期的。在方案的选择过程当中,行业需要综合考虑方案的先进性和工程化量产落地的可能性。供应商一方面需要考虑性能,同时还要去考虑所用到的各个器件,能够让供应链、在整个基础工业的大环境下到达怎样的成熟度和量产应用的情况。比如说像OPA(相控阵固态激光雷达),迟迟未能满足上车的基本工程化要求,成本曲线也不及预期,所以逐渐淡出市场主流。

而激光雷达内部涉及的元器件和材料很多,比如激光器、接收器以及一些驱动的电路芯片、以及MCU算法,芯片等等都需要综合考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且也是整体系统需要去优化的事情。可以说,整个成本的下降取决于方案的综合优化设计。

另外一方面,行业中会出现的成本下降,其实是因为有更多的“玩家”也开始加入了激光雷达的赛道当中,以此达到规模化的产业环境,帮助激光雷达供应商完成成本下降的目标。目前来看,可能在明年或者甚至几个月之后的时间内,大家可以看到整个量产版本的激光雷达会在成本上有快速的进展,能够把成本或者价格降到500美金以内的规模。

罗松松: 最近各大公司都相继公布了自己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产品的新进展,从整体趋势来看,2023年会不会成为激光雷达的新战场?

王世玮:在补盲方向上,激光雷达跟毫米波雷达、摄像头会形成些差异化。在测距和精度方面,补盲的激光雷达更准确。盲区的毫米波更多的是在提供基本的预警功能,如果需要把驾驶员看不到的整个盲区还原和重建,需要摄像头或者激光雷达相互配合来实现。

目前,业内确实是在布局固态补盲雷达,也是重点开拓的一个方向。但在成本上会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一旦接入补盲雷达需要安装的数量会更多、面对的应用需求也会更复杂。因此,首要的面对的问题是激光雷达整体行业成本能够降低,至少补盲产品要降到200-300人民币的成本价格才有可能实现量产。纯固态Flash激光雷达方案,会是补盲雷达的一个终极发展方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21203A03T6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