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静态脱敏有哪些常见的技术手段?
修改于 2025-03-25 10:20:22
44以下是数据静态脱敏常见的技术手段:
一、替换
随机替换
- 对于数值型敏感数据,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可以使用随机数进行替换。例如,将真实的身份证号码中的部分数字用随机生成的数字替换,同时保证替换后的号码仍然符合身份证号码的基本格式要求(如长度、地区码等格式约束)。
字典替换
- 针对有明确取值范围的分类数据,如性别(男/女)、学历(小学、中学、大学等)。可以建立字典,将原始数据按照字典中的映射关系进行替换。例如,将“男”替换为“M”,“女”替换为“F”。
二、掩码处理
部分掩码
- 对于较长的敏感数据,如银行卡号16 - 19位数字,可以保留部分数字,对其他部分用特定字符(如“*”)进行掩码处理。例如,将“1234567890123456”处理为“1234********3456”,这样既能保留数据的格式特征,又能隐藏关键的敏感部分。
固定位置掩码
- 按照固定的位置对数据进行掩码操作。例如,对于身份证号码,总是将中间几位数字进行掩码处理,无论身份证号码具体是什么。
三、加密
对称加密
- 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例如,采用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算法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在需要使用数据时,再用相同的密钥解密得到原始数据。不过在静态脱敏场景下,解密操作通常是在严格受控的环境下进行,并且要确保密钥的安全性。
非对称加密
- 采用公钥和私钥的加密方式。例如,RSA算法,用公钥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只有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密。在数据静态脱敏中,公钥可以用于对要共享的脱敏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而私钥则由特定的授权方保管,用于在必要时解密数据。
四、数据泛化
区间泛化
- 对于数值型数据,将精确值转换为区间值。例如,将年龄30岁泛化为25 - 35岁这个区间,减少了数据的精确性,但保留了数据的大致范围特征,适用于一些对数据精度要求不高的分析场景。
层次泛化
- 按照数据的层次结构进行泛化。例如,对于地址信息,将精确的家庭住址“XX省XX市XX区XX街道XX号”泛化为“XX省XX市”,通过牺牲一定的精度来保护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