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密钥访问控制常见的策略类型:
根据组织内的职能和任务划分不同的角色,如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普通用户等。每个角色被赋予特定的权限,这些权限规定了角色对密钥的操作能力,例如系统管理员可能有权生成和分发密钥,而普通用户可能仅有使用密钥解密特定数据的权限。
将用户或实体分配到相应的角色中,从而使他们继承角色的权限。这种策略便于管理大规模的用户和复杂的权限需求,通过调整角色的权限就可以影响一组用户的密钥访问能力。
确定多个属性,包括用户属性(如用户身份、部门、职位等)、资源属性(如密钥类型、密钥关联的数据敏感度等)、环境属性(如访问时间、访问地点、网络状态等)。
根据这些属性制定访问控制策略。例如,只有在工作时间内(环境属性),来自特定部门(用户属性)且具有高级别安全许可(用户属性)的用户才能访问高度敏感数据的密钥(资源属性)。这种策略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环境情况进行细致的权限设置。
密钥的所有者可以自主决定哪些主体可以访问该密钥。所有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授予或拒绝其他用户或实体对密钥的访问权限。这种策略给予所有者较大的控制权,但在大型组织或复杂的安全环境下可能存在管理不便的问题,因为所有者需要自行管理众多访问请求。
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安全策略对用户和密钥等资源划分安全级别,如绝密、机密、秘密和公开等不同级别。
规定不同安全级别的主体只能访问与其自身安全级别相匹配或更低级别的密钥资源。这种策略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常用于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军事或国家安全领域,但在灵活性方面相对较差。
制定明确的访问规则,例如“只有经过双重身份验证且在特定网络范围内的用户可以访问加密数据库的密钥”。这些规则可以根据组织的具体安全需求进行定制。
系统按照预定义的规则对密钥访问请求进行判断和授权,符合规则的请求被允许,不符合的则被拒绝。这种策略可以快速响应特定的安全需求,但规则的维护和管理需要一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