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合规管理对跨境数据传输的支持,需以法律为框架、以技术为手段,构建“制度约束-技术防护-全流程管控”的三维体系,实现“数据流动安全”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平衡。以下从法律依据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展开,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与实践,详细阐述其支持逻辑与具体路径:
一、数据合规管理的法律依据:构建跨境传输的“规则框架”
数据跨境传输的合规性,本质是国内法规与国际规则的衔接。我国已形成以《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下简称“三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2025年实施的《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细化了操作标准,为跨境传输提供了明确的“规则指引”。
1. 核心法律:确立跨境传输的“基本原则”
- 《网络安全法》: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CIIO)”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需“境内存储”,确需出境的需经安全评估(第37条)。这是我国对跨境数据传输的基础性要求,旨在防范关键领域数据的“境外风险”。
- 《数据安全法》:明确“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制度,要求“重要数据”(如涉及国家安全、经济运行的数据)出境前需经评估(第31条)。同时,规定“数据处理者”需对数据出境的安全负责,建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第27条)。
- 《个人信息保护法》:针对个人信息跨境传输,要求“告知-同意”原则(第17条),并规定“通过国家网信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估、订立标准合同或通过保护认证”三种合规路径(第38条)。这是个人信息跨境的核心规则,平衡了“数据利用”与“个人权益保护”。
2. 2025年新规:优化跨境传输的“操作标准”
2025年3月实施的《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是我国数据跨境传输制度的重要升级,主要解决了“哪些数据可以自由流动”“哪些需要评估”的问题:
- 豁免情形:明确“不包含个人信息或重要数据”的跨境数据(如国际贸易中的物流数据、学术合作中的非敏感研究数据)无需申报安全评估、标准合同或保护认证(第5条)。这大幅降低了低风险场景的合规成本,支持企业“轻装上阵”开展跨境业务。
- 重要数据识别:细化“重要数据”的识别标准(如《数据安全技术 数据分类分级规则》GB/T 43697-2024附录G),明确“特定领域、特定群体、特定区域”的数据(如金融交易数据、医疗健康数据)属于重要数据,需经安全评估(第7条)。
- 自贸区“负面清单”:授权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定“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如上海临港新片区、海南自贸港),清单外的数据可“自由流动”,无需前置审批(第10条)。这是我国对“自贸区”的政策倾斜,旨在打造“数据跨境流动的试验田”。
3. 国际规则衔接:推动跨境传输的“互认机制”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数据治理,推动“规则互认”:
- 与东盟的合作: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签署《数据跨境互认协议》,允许跨境电商、物流数据“合规流动”(如深圳前海的跨境电商企业向东盟传输订单数据,无需重复评估)。
- 与欧盟的对话:我国提出的“数据跨境流动便利化”理念被纳入《中欧数字伙伴关系宣言》,双方就“数据保护标准互认”展开谈判(如欧盟GDPR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等效性认定”)。
二、数据合规管理的技术措施:筑牢跨境传输的“安全屏障”
技术措施是数据合规管理的落地抓手,其核心目标是“在数据流动中保障安全”。2025年,我国数据跨境传输的技术措施呈现“隐私计算普及化、区块链存证规范化、可信空间规模化”的趋势,以下是具体实践:
1. 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隐私计算是解决“数据跨境流动与隐私保护”矛盾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是“在不转移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价值共享”。2025年,隐私计算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大:
- 跨境联合研发:蚂蚁集团推出“跨境隐私计算一体机”,支持中欧企业“联合计算而不转移原始数据”(如某药企与欧洲机构联合研发新药,仅共享“计算结果”而非“患者原始数据”),数据调用效率提升50%()。
- 金融数据共享:工商银行通过“联邦学习”技术,与海外分行共享“客户信用数据”,实现“跨境贷款审批”(如为海外华人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无需转移客户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数据。
2. 区块链存证:实现“全流程溯源”
区块链存证是保障跨境数据传输“可追溯、可验证”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是“将数据传输的过程记录在区块链上,防止篡改”。2025年,区块链存证与司法系统深度对接:
- 北京“E数通”通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跨境数据专用走廊”(E数通),采用“区块链+国密加密”技术,将数据传输的“时间戳、路径、操作人员”等信息记录在区块链上,与北京市司法系统对接(如发生数据泄露,可直接调取区块链记录作为证据)()。
- 上海自贸区“数据公证”:上海自贸区推出“区块链数据公证”服务,企业跨境传输的“合同、发票、物流单”等数据,可通过区块链存证“公证”,无需再到公证处办理纸质公证,效率提升70%()。
3. 可信数据空间:构建“可控可管”的跨境环境
可信数据空间是“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容器’”,其核心是“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审计追踪,实现对跨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控’”。2025年,可信数据空间的应用向“垂直领域”延伸:
- 医疗数据跨境:北京友谊医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结直肠癌研究项目”,采用“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将患者的“治疗数据”存储在国内服务器,通过“安全接口”向海外传输“匿名化数据”(如去掉姓名、身份证号的“治疗记录”),确保“数据主权”()。
- 工业数据跨境: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采用“可信数据空间”技术,将“自动驾驶数据”(如道路图像、传感器数据)存储在国内,向海外传输“经过脱敏的‘驾驶行为数据’”(如加速、刹车的频率),用于海外研发()。
4. 跨境数据专用通道:优化“传输效率与安全”
为解决“跨境数据传输的延迟、拥堵”问题,我国建立了“跨境数据专用通道”,实现“高速、安全”的传输:
- 北京“E数通”:连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新加坡、法兰克福、洛杉矶等“一带一路”核心城市,采用“物理隔离+逻辑互通”的设计(独享光纤+SD-WAN智能调度),传输延迟从“100ms”缩短至“30ms”()。
- 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走廊”:连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采用“量子加密”技术(如量子密钥分发QKD),确保“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不被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