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子计算机写代码,这个还是很遥远很漫长的过程,虽然这个理论提出的很早(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也只是近几年才有了显著的成果,商用及推广的话,可能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如果真的能用来写代码,应该是消失了一些语言,同时也创建了一些新的语言,毕竟底层的改变,会影响我们现在的开发语言,至于说发展的那种状态,对于我这种小菜鸟是想象不到的(大佬们的思维不是我这种可以理解的)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romanToInt(string s)
{
int ral = 0;
unordered_map<char, int>bp = { { 'I',1 },{ 'V', 5 },{ 'X', 10 },{ 'L' , 50 },{ 'C' , 100 },{ 'D' , 500 },{ 'M' , 1000 } };
int s_size = s.size();
for (int i = 0; i < s_size; i++)
{
int res = bp[s[i]];
if (i == s_size - 1 || bp[s[i + 1]] <= bp[s[i]]) ral += res;
else ral -= res;
}
return ral;
}
在5G时代,会给公益发展趋势带来三个改变:一是公益的广度,传统的公益有了技术的支撑,参与范围会更广;二是基于5G的超快速度,公益会更高效;三是公益的深度会增加,以前做公益、做支援更容易被局限于时空。当然不管技术怎么改变,我们都是想让社会更美好,热爱公益的心和对待社会的温度是不变的。
5G技术也必将以人为本。在公益慈善领域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留守儿童、医疗、文物保护等问题都会通过技术得到更好的解决。比如,互联网公益的发展就非常迅速,去年9月份,中华慈善日人人公益日节,实现了500万的捐赠人次。我们在活动设立之初,对捐赠人数规划才不到200万,这一个活动就把我们一年的捐赠人次二倍。在比如,我们一个保护熊猫栖息地的项目,让更多的人通过5G短视频观看到,那些常年奉献在大山的护林员的生活,像真人版的节目一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完全依靠新技术。如果趣味性参与性不足,光靠技术产品也是难以实现。公益活动的成败取决于思想创新,文化创新,背后体现的是我们的公益文化自信和独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