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MIT机器人半天盖一座房子,直径等于半个美国国会大厦 | 视频

MIT机器人半天盖一座房子,直径等于半个美国国会大厦 | 视频

作者头像
量子位
发布2018-03-30 17:06:14
6230
发布2018-03-30 17:06:1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量子位
李杉 编译自 Science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只用了半天时间,MIT研究人员就让一种新型的机器人建造了一栋圆顶建筑,直径大约是美国国会大厦的一半。最令人惊奇的是,整个过程完全由机器人独立完成。

我们先来看看视频:

视频内容

未来,这台机器机器人还可以建设整个城镇,创造Dr. Seuss风格的怪异建筑,甚至为首批月球移民建造基地。

人们之前曾经尝试过很多自动化建筑方法,而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Mediated Matter实验室在设计这个项目前考虑了之前的各种因素。

机器人是否应该在遥远的工厂里预先制作各种组件?如果现场制作,是否应该做成起重机的形状?是否应该开发一群建筑无人机?应该使用何种建筑材料?是否应该利用砖块来建造?科学家选择用移动的机械手臂来完成这个项目,不仅方便定制,覆盖范围也更广。他们还决定通过层层打印的方式实现更加复杂的造型。

他们的方案包含一个大型液压悬臂,并安装在一个类似于坦克的履带底盘上。在悬臂的一端是一个可以活动的小型电子臂,配有一整套传感器,用来定位和控制稳定性,另外许多可以用来焊接、挖掘和打印的可替换工具。这根悬臂的作业范围超过10米。整套系统的名称为“数字建筑平台”,它通过太阳能面板和电池获得动力。

为了让机器人完成建筑任务,科学家给它设计了一套程序,使之自行开出仓库,然后通过既定程序建造一个开放式圆顶:电子喷嘴首先喷出一层发泡材料,制作出建筑的轮廓。通过逐层打印发泡材料的方法便可制作出一堵空心墙,充当保温层,然后填充混凝土,并覆盖上石膏。为了展示其水平打印能力,这个机器人甚至在墙上加了一个长凳。整个建筑的直径为14.6米,是目前为止由移动机器人通过3D打印方式制作的最大建筑,速度同样创造了记录:全程仅耗时13.5小时。

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一个项目,源自多项因素。例如,该团队在悬臂的一端设置了激光发射器来感知喷嘴的位置,帮助其抵消悬臂其他位置的干扰性动作,而没有一味保持整体的绝对稳定。

这项技术之前从未应用于建筑机器人,但它的确可以降低设备的整体重量,并扩大覆盖范围。Bechtel公司机械工程师兼首席创意官David Wilson表示,这种微观-宏观操纵器和打印模式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潜力。

除了安全优势外,自动化3D打印的速度也快于手工建筑,精确度同样更高。此外,由于可以仅在有需要的地方增加材料,因而能够最大化地提升建筑强度和使用效率,并简化规划和物流过程。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师Steven Keating希望在按下“打印”按键之前,就可以了解具体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结构完整性。有了机器人的帮助,几乎可以实现你梦想中的任何建筑形态。“不必再制造方块建筑,”他说,“而是可以用同样的成本造出Dr. Seuss那样的建筑。”

这种新型机器人还可以利用沙子、压制土砖、金属链(由它自己焊接而成)甚至冰块来制作小型结构。如果身处偏远地区,而且手头材料有限,这种模式就非常有用。它可以挖掘和感应各种环境信号,甚至包括辐射(这可以帮助其修复核反应堆),并使用各种颜色和硬度的打印墙壁,从而进一步定制。Keating希望看到这款机器人登陆火星,根据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设计一种建筑,并自主收集能量和材料,从而建造房屋,甚至城镇。

目前来看,这种建筑机器并不需要人类的太多帮助。有一次,由于圆顶上出现水滴导致一层泡沫没有完全粘住就滑落下来。Keating不得不更换喷嘴进行返工。由于这种模式使用了标准材料,所以研究人员认为可以与传统建筑技术配合使用,从而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我们有梦想,有愿景。”Keating说,“我们也希望开发马上能用的技术。”有的人已经迫不及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军方、谷歌都给他们打来了电话,还有一个人甚至想用这种技术建造一个地下篮球场。

这个项目的论文发表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上,地址:http://robotics.sciencemag.org/content/2/5/eaam8986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7-04-2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量子位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李杉 编译自 Science 量子位 出品 | 公众号 QbitAI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