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让外行描述情况,让内行来定义问题

让外行描述情况,让内行来定义问题

作者头像
接地气的陈老师
发布2019-12-09 10:56:49
3350
发布2019-12-09 10:56:49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接地气学堂接地气学堂

我们常说数据分析师是企业的医生。如果你真的去多几趟医院,就会发现还真TM像。因为数据分析师和医生是一样的苦逼:内行面对外行的苦逼。

就像病人常常抱怨医生的:

  • 我就是打个喷嚏,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检查!
  • 我就是打个喷嚏,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检查!
  • 我就是打个喷嚏,怎么可能会是这么重的病!
  • 我猜我就是感冒了,我抗一下,不用检查了吧!
  • 我看网上说,喷嚏是感冒,为啥你和网上的不一样?

以上种种,都让数据分析师想起来被数据不足支配的恐惧。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嗷嗷叫着要这分析要那分析,还拿着朋友圈文章问为啥人家都人工智能呢我们不能。可需要设计数据采集流程、埋点、建数仓、做特征的时候就叽叽歪歪,什么用户体验,什么赶紧上线,什么人力不足。还在这抱怨:我就是要一个简单的数,为啥还要这么多开发???

然而这都不是最气人的。最气人的是你说了他还不听的,出了事还怪你。我爷爷住院的时候,隔壁床的大妈就让我记忆深刻。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吃油腻的东西(似乎是胃or胆出了问题)。结果某天半夜里痛的鬼哭狼嚎!医生半夜紧急来查房,问吃了什么。大妈好委屈的说:我就吃了一口油条。真的只有一小口,一小口它怎么可能疼成这样,是不是诊错了!肯定是诊错了。——可怜的医生被气的直接原地暴走!!

以上种种,归结为一条,就是:当内行服务外行的时候,要把握定义问题的主动权。让外行描述情况,让内行来定义问题。外行定义的问题可能是凭感觉、凭猜、凭心情说出口的。跟着外行走,真的就被带沟里了。

我们之前分享过数据分析可以解决的问题,参考:{数据分析到底对企业有什么用} 今天主要讲讲,遇到难解的问题怎么办。

数据分析无解的问题

用户买这一件产品花了50块,到底有几块归商品、几块归运营、几块归产品、几块归推广?——我们没有在用户脑子里埋点或者开接口,所以这种态度、情感、意识类归因问题去找市场调研组,让他们做访谈、派问卷去。虽然文本分析可以做一些洞察,但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到底多少购货的顾客会留评论?文本分析就乖乖做舆情好了,掺和销售归因就是自己往火坑里跳。

再本质的看这个问题,这本来就是业务部门之间争权夺利的产物。每个部门都倾向于夸大自己的作用。如果你把一个公司所有业务上交的活动ROI报告打包看,会经常发现,单纯活动新增业绩都能超过整个公司总业绩。这些烂事压根就不要掺和进去,让他们自己打架好了。

可解,但需要转换角度

老板到底是想做客户数还是客单价?

老板要提升客单价,帮忙分析一下吧?

分析下,我的提客单价方案老板能通过吗?

这种问题有个标准答案:自己问老板去!明确目标-设计方案-请示审批,是业务部门该干的事。数据把这些都做了,还要运营干嘛、还要市场干嘛、还要产品干嘛,干脆把你们的工资一起领了算了。这些问题虽然都冠以“分析”的名字,可跟分析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过这一类的问题,换个角度还是可解的。比如把“我提的方案老板能不能通过”转化为“我提的方案用户响应率预计是多少?响应后ROI是否在其他几个备选方案里最高?”这个问题就能用数据来进行测算。数据不能替代思考,但数据能衡量具体的思考结果靠不靠谱。

可解,但需要转化目标

最经典的就是:能否建一个精确预测模型,把销售情况预测准确到2%误差以内?(毛利只有5%,所以5%的误差,导致产品积压,也是业务方不能接受的!)这个问题坑死过无数建模的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为啥?因为本质上看,销售是个博弈问题,不是一个客观情况所谓自然增长率从来都没有存在过,只有当业务部门努力程度为XXX时的增长率。

当你给出一个预测结果时,如果数值特别乐观,业务部门会下意识的减少资源投入,会倾向于追加产品进货。在这一刻预测的前提已经被破坏了。而当数值特别悲观的时候,业务部门就会倾向于缩小行动量,预测的前提又被破坏了。所以单纯的指望数据拿着一堆因素去找结果完全不靠谱,原因本身天天在变。真正需要控制的是业务方的行动

如果换个目标,比如把库存积压减少50%。这个问题就有的解。因为这是拿着结果找原因,在分解原因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导致库存积压的因素可能有:

  • 初期预测超量
  • 业务方进货太多
  • 业务方投入不足
  • 业务方没有及时散货

除了期初预测不能预的太多以外,还能通过监控报表及时监控销售进度,提醒业务方控制进货节奏,在销量不好的时候,及时提醒业务方收手、散货。前期模型+后期报表,共同达成目标。这样比赌一个超精准人工智能阿尔法大狗子模型要靠谱的多。

更深层的一个问题是:大家意识到准确度98%和减少积压50%之间的真实差距是什么?真实差距是,准确度98%是一个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事。预测的到,那你是及格了。预测不到,库存的锅都是你做分析的!谁让你预测不到呢?可减少积压50%,是在业务方已经无能为力的基础上再做优化,直接体现出有数据就能省钱。这是个纯功劳。——这么说显得很市侩,但是陈老师就是这么市侩哈。数据分析既然是一个工作,做了就要立功劳。大家体会下。

可解,但需要系统解决

最典型的就是:我要一个数。

我要一个数从来都不是真实需求,真实需求是我在担心XX问题,所以联想到XX数据。这时候就得把真实问题勾引出来:

  • 要这个数干什么
  •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要
  • 单靠这一个数是不是能解决问题
  • 如果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数
  • 以后还有没类似的需求场景

特别是在突发情况下,业务部门喜欢紧急要个数。越是紧急,越要抽时间把问题场景聊清楚。紧急取个数不耽误事,反反复复的紧急取数才耽误事。

比如投放了一个活动结果效果不理想,业务方会想着紧急拿个响应率的数来看看,这时候只要多花10分钟聊一下:到底还能用什么手段?把能采用的手段,比如增加投放、增加奖励力度、针对重点客群活动、更换广告位置等一并聊完。然后打包输出相关数据,就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并且下次活动行成规范,这些策划数据提前准备好,这样也能从紧急需求里孵化一个新数据监控产品出来。

不然的话,就等着上午出一个响应率的数,下午出一个分客群的数,晚上出一个不同广告渠道投放转化的数,一整天都在忙这一个破事,其他工作就只能加班干了。

可解,但需要分步解决

看惯了朋友圈里XX公司“大”数据体系分享,业务部门和数据分析师都喜欢脑子一热上个“大”数据XX体系,理想很美好,可现实是:企业不是高校或者科研院,企业要挣钱要见效益,摊子太大,拖得太久,期望值就越高,落地就越来越慢,最后死相就越难看。而从具体的场景出发,则可以很快找到对业务有用的点,先见到成效,后续推进就更顺利。

比如“建立销售监控体系”这件事,很多公司都在做。如果开始摊子铺的太大,试图解析清楚每一个块钱是怎么来的,就会把自己弄死。数据分析师和医生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医生诊病还有一些客观、稳定、病理学的标准可以追寻,数据分析师没有。企业经营情况每天都在变,很难讲清楚到底多少就是“合理”数字。一开始摊子铺太大,搞到最后估计连一个“正常值”都定不出来来。

如果把“建立销售监控体系”拆成两大部分:异常警报,正常值跟踪。再在异常值警报里逐步完善场景,比如订单优惠券、店补优惠、用户个人优惠、产品品类优惠等每一个场景都有异常监测。就能立竿见影见到效果,把套利交易数量控下去。之后再逐步丰富其他厂家。既能快速见效,又能逐步达成销售体系监控的任务。

以上只是种种常见的问题,不认真区分,结果就是做数据的自己天天加班,业务方还嫌你跑数慢、没本事。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地位都是自己挣来的。想做出成绩,就得认真理清问题,一步步做。分析本身需要数据和经验的积累,一口真吃不出个胖子。

同学们也发现了,上边所有的定义问题过程,都是建立在对业务的目标、操作流程很熟悉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数据分析师必须有梳理流程的能力。梳理流程不但能让我们清晰业务的目标,更能让我们建立适合业务的数据采集/数据监控体系。下一篇我们来分享这个问题。

这是陈老师《数据分析师成长手册》系列连载——数据分析师八大工作能力部分(如下图)关注陈老师公众号,持续追剧哦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9-03-07,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接地气学堂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相关产品与服务
腾讯云 BI
腾讯云 BI(Business Intelligence,BI)提供从数据源接入、数据建模到数据可视化分析全流程的BI能力,帮助经营者快速获取决策数据依据。系统采用敏捷自助式设计,使用者仅需通过简单拖拽即可完成原本复杂的报表开发过程,并支持报表的分享、推送等企业协作场景。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