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尼克(Nick Pinkston)便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制造业大师”,他的远见卓识更是赋予他以不凡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全新且完全不同的产业生产生态系统。尼克土生土长于美国匹茨堡(Pittsburgh)——曾是金属制造业的核心城市,而如今他却生活在旧金山(San Francisco)这个创客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地方。这激烈的景象也正是复兴美国制造业源源不断之动力的源泉,但同时,这个时代也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对手工业技艺、技巧的关注上。
和尼克相比,我却不是个顺应潮流的人,当我仍把注意力放在虚无缥缈的协同设计领域时,他就已经脚踏实地地立足于工业领域了——而我也为他的远见卓识而深深着迷。只要一有机会,我就会从和他的谈话中汲取每一滴智慧的琼浆,而现在我很乐意取之精华并与你们分享。
Q
那么是什么在引领制造业的转型呢?所有的一切都脱不开3D打印技术吗?
答:“硬件就是新的软件。”也就是说如今的硬件就如同40年前的软件。其实,传统制造业在过去100年中的改变微乎其微——这就好比当年的大型计算机还需要大批的程序员和操作员加以运行,但现在你看,一切都已经不同了。而这些真正要着手开始做出的改变以及那些所谓的“转机”其实都在于计算机与制造业技术的结合。
关于“什么能带动软件创新”这一问题又开始重新适用于制造业。技术革新仍然是带动制造业转型的趋势,而工具则不会带来多大影响。一言以蔽之,制造业的数字化就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应用程序接口(API)将利用计算机去执行和操控厂房车间里的许多功能……然后承接目前一切仍需要人工从事的工作,并能够在非技术性和技术性领域中都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虽然在当前这个时刻,人类在某些工作上仍胜过机器,但这一切都正在迅速改变。我想这样来描述一下工厂的未来:将3D打印技术的思维放到对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展望之中。
3D打印技术就像诱导性毒品一样吸引着人们,但这也只是众多技术中的一种。真正将彻底改变制造业的其实是两个趋势:一个数控工具的新时代——3D打印技术是其中之一——以及一个专业软件的新纪元,能够给予设计师/创造者那些过去要在生产线或采购部门才可以具备的技能。
Q
那么这一切是如何与位于此次变革设计端的3DCAD联系在一起的呢?:
答:3D CAD是位于设计和制造这两个环节间的、完美的集成开发环境(IDE)接口……它可以把所有的环节集合囊括在一起,集中模拟核查,发现漏洞。我认为,在未来,CAD可以容纳一些具体的指令,如“给我这些元件和那些自定义组件”,将目前还需要不同程序操作的许多功能整合在一个3D CAD文件中。我认为3D CAD的表现力会不断增强。
3D CAD赋予工程师和设计师更大的自主权,在工厂层面上减少了中间阶段,并能够实现更优的表现力——这就是未来设计发展的方式。
Q
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变化,从理念层面到工厂生产层面,都会对现状进行彻底重组,完全改变制造业方程式中各个环节的布局。那么,让我们把这个过程分解开,一个一个环节地看。首先,所有这些变化对“规模”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答:规模上发生的变化是两个层面上的。在工程学上有句老话:“好、快、便宜——三者中只能选其二(不能都实现)。”随着产品设计和创新的加速发展,对每个人来说,竞争都越来越激烈。规模效益无论如何都具备着重要性,但是,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我们不仅可以实现更小的规模,而且可以更加节省成本。这切合现代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他们想要最新、最好、最近的产品。
Q
好的,那么在灵活性和速度方面呢?我们现在可以从设计端快速地设计原型,并以同样的速度引进设计并进行变形。新的制造技术会如何丰富这一环节呢?竞争的重点会从速度层面转移到市场层面吗?
答:整个制造周期当然都会加快,并将持续加速。随着技术带来的设计和原型制造变革,制造商们也越来越能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期望。目前,随着规模更小的新的市场竞争者拥有了大型公司所具备的CAD工具,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众筹模式是一个新的竞争点。直到最近,人们还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大规模融资,该如何实现产品的开发与制造。到目前为止,一个成功的案例是Pebble,一家智能手表的制造商,他们生产的智能手表可以显示智能手机的通知消息,并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软件。其开发商是Pebble科技(Pebble Technology),一家新兴的小型技术(niche technology)创业公司,其投资方为Kickstarter,从2013年1月开始发布产品。现在有很多公司都争先恐后地推出新的智能手表。
涉及范围更广的趋势是当今市场的高竞争性,以及对给予客户们他们想要的东西的关注。实现制造自动化的技术——同时消除或削减了劳动成本因素——的确可能使产品生产更贴近消费者。我们可以看到集中于消费者服务领域的地区性的生产回报。但是,未来的制造业将是人们见所未见的情形。
Q
那么劳动力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呢?直到目前为止,大量制造业企业都转向低成本生产场所。如果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依靠技术的话,会改变这一情况吗?
答:随着劳动力成本从计算等式中剔除——这一进程已经开始了,一个机器人可以代替50个工厂工人,包括高级技工——美国制造业逐渐可以与中国及其他低成本市场的制造业相匹敌。但还是需要考虑人力因素:人是真正好用的“机器人”。目前,机器人再培训的费用非常高,但是重新考虑机器人技术,使普通工人可以操作机器人,会真正打破这一平衡局面。
设计师收费高昂。有创新能力的人也收费高昂。所有的工程都造价高昂。虽然以后这些费用依然会很高,但工厂层面的劳力会演化,而且即便不消失也多半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减。研发和技术工作也将继续保留,但未来的工厂看起来会非常不同。
Q
那么这一新制造技术的所有成本如何呢?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容易获得这一技术吗?
答:数字化的生产技术可以让较小规模的企业进入市场——且具有竞争优势。尽管机器成本会上涨——而且喷射塑模法也还是很贵——随着劳力投入由于自动化的发展而减少,单位成本也会变得更低。同时,“技术分享”(最近很好的一个案例是Shapeways)会使较小规模的企业可以获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设备——这会不断推进小公司进入新产品市场的进程,使市场地位稳固的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
Q
您认为这些新的市场竞争者会把所有环节都外包吗?还是会试着自己处理呢?或者,会不会出现一种新的模式呢?
答:混合垂直整合模式,或新的垂直整合模式,是我喜欢谈论的话题。制造业最难的环节是组装。简单来说,把一个产品推广到市场上是非常难,且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新的垂直整合模式企业可以把零部件外包给其他公司,但在本公司内将这些产品组装。这样,他们可以保持对质量和生产速度的掌控。这样会比全部外包和更高的自动化条件下取消组装劳动力成本更快地实现客户定制。制造业公司总是需要权衡质量工艺和风险需求间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自动化可以使公司实现充分整合,而其他的竞争者会创造新的方式去生产他们的产品。
Q
这一切和区位优势的联系是什么?这会不会进一步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呢?
答:当然。劳动成本会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降低,制造业进一步靠近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可行;我们将不会再受到劳动成本因素的限制。制造业地域化,将产品设计理念建立在具体的市场及客户的偏好之上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越靠近消费者越好,对客户需求的回应也越好。专注于客户是这一趋势中很大的一部分。
Q
那么将所有这些因素放在一起,我们究竟是要走向哪里呢?如果一旦事情起了变化,您认为什么因素会阻碍我们的发展?
答:从传统意义上讲,硬件一直是一种保守的文化,硬件工程师也常常趋于保守。但是随着软件文化的涌入以及人们正进入到硬件领域,很多这种保守主义将会被抛弃。
它将去向何方?我们已经看到众筹正改变着新起公司利用投资以及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方式。它们将要真正地去挑战那些传统的方式。但是我在此最好的回应还是:我们朝着服务客户的方向发展,而它们将会逐步推进制造业并改变这个关系。让我们来看看互联网领域都发生过什么:首先存在的是一些巨头公司,接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推倒了这些“大牌”。我以差不多同样的想法看待制造业的未来。那种过时的“我们做什么,你们就买什么”的消费者与制造商之间的关系正在演化。在不久的将来,制造业将成为一个更丰富的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本文选自《全球制造大变局:互联网+时代的造物革命》
本文分享自 博文视点Broadview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