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师弟新作 | NBT:王运浩、区健辉等综述纳米孔测序技术

师弟新作 | NBT:王运浩、区健辉等综述纳米孔测序技术

作者头像
生信宝典
发布2022-01-19 14:41:54
6160
发布2022-01-19 14:41:54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生信宝典生信宝典

2021年11月8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区健辉(Kin Fai Au)研究组在Nature Biotechnology在线发表综述论文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ology, bioinformatics and applications该文章系统全面地回顾总结了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数据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及广泛的应用, 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从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ONT)于2014年推出第一款商业化的纳米孔测序仪MinION以来,近几年纳米孔测序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都取得了实质的进步。ONT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原理主要依赖于具有生物传感性、内部直径为纳米尺度的蛋白质(nanopore)。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施加电压,将带有负电荷的单链DNA或RNA分子驱动穿过纳米孔。同时,利用分子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控制DNA或RNA分子的穿孔速度。DNA和RNA碱基序列穿过纳米孔传感区域时所引起的电流变化被实时记录,并通过生物信息学算法将这些变化的电信号解码为核苷酸碱基。

米孔测序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目前的纳米孔测序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组分:纳米孔蛋白和分子马达蛋白。第一个被用于纳米孔测序的纳米孔蛋白为alpha-hemolysin, 其内部直径为1.4至2.4纳米;随后,另外一个具有相似内部直径(1.2纳米)的蛋白MspA也被证实可以用于纳米孔测序。分子马达蛋白(比如phi29 DNA聚合酶)的应用使得DNA或RNA分子穿过纳米孔蛋白的速度得到了稳定的控制,进而极大地改善了测序的准确性;同时,分子马达蛋白可以将双链DNA或者RNA-DNA杂合体解链为单链分子。

图1. 纳米孔测序原理图

图2. 纳米孔测序发展

截至目前,ONT公司相继更新了8个版本的测序系统(从最初的R6到最新的R10.3版本),并推出了适合不同测序通量需求的测序仪 (比如,中等通量的GridION、高通量的PromethION)。ONT测序的准确性从最早的64%增加至如今的95%;目前的测序长度(N50)可以达到50 kb,报道的最长测序长度为2.273 Mb【2】;测序通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目前,单个PromethION 芯片(flow cell)可以产出大约150 Gb DNA测序数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ONT可以对RNA分子直接进行测序,因此保留了RNA上的表观修饰信息(比如, m6A)。

图3. 纳米孔测序建库流程

图4. 数据分析流程

进一步,该文章概述了基于ONT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模块:碱基识别(base calling)、DNA(比如,5mC)和RNA(比如,m6A)表观修饰的直接鉴定、测序读长(read)的错误矫正、序列比对(alignment)、基因组组装、结构变异检测、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以及转录组分析。基于对近些年已发表文章的系统统计,作者详述了ONT测序在11个主要方面的应用:完善已有的参考基因组序列,构建新的参考基因组,鉴定相对较大的基因组结构变异,构建全长转录组并分析复杂的转录事件,研究基因组表观遗传标记,检测RNA表观修饰,以及在癌症、感染疾病、遗传疾病、病源监测和其他方面的定点(on-site)应用。最后,作者指出了未来ONT测序需要改进的层面:更高的测序准确性(>99%)、更长的测序长度 (Megabase)、降低测序所需的DNA和RNA样品量。

该文章为了解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原理、特点、分析和应用提供了详实的信息。区健辉课题组的王运浩博士、赵月博士以及研究生Audrey Bollas为共同第一作者。

区健辉课题组(http://augroup.org)长期致力于第三代测序技术(PacBio和ONT)领域的研究,主要涉及第三代测序技术在转录组、表观基因组和表观转录组方面的方法学开发以及生物学应用。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1-01108-x

引文 :Yunhao Wang, Yue Zhao, Audrey Bollas, Yuru Wang, Kin Fai Au. Nanopore sequencing technology, bioinformatics and application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1,39:1348,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1-01108-x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1-11-15,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生信宝典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分享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