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过来看瑞幸咖啡,好像没什么可以说的了。因为造假而退市已成定局,可能它教会我们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做假。用了那么多年做的品牌,一夜之间就都没了,连带着整个中概股都被牵连,这也是快速增长带来的隐形弊端,善友老师说过,上市企业都在玩一个增长游戏,陷入资本价值网依赖的游戏。那些资本催生的企业也要深思自己是否陷入资本的游戏中。
我们先看瑞幸它到底是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机会,或者它解决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一、中国人喝咖啡的比例很低。美国人每人一年平均喝400杯咖啡,就是每人每天至少喝一杯。北欧国家就更夸张了,平均每人一天要喝两杯。日韩这些亚洲国家,人均一年也有200杯以上。而中国呢?现在人均一年只有6~7杯。这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差距。
问题二、咖啡的成本大部分花费在运营上。一杯咖啡的成本是4-5块钱,但一般卖出去是28块钱,大部分成本在人力、租金、门店、装修等上面。
结论:把价格降低,去试验。看中国人喝咖啡的比例是不是能够提高。
验证策略:
MVP:第一杯免费,看用户增长和复购率,验证成立。关键点变成了,如何降低成本。
全方位降低成本:降低固定成本、提高销量、提高效率、建立品牌。
第一,把战略重点放在小门店上。这种店成本很低,因为空间小,租金便宜,装修简单。但是这些小店,已经能满足绝大部分客户的需求了。
第二,用数据驱动运营。通过数据的收集以及智能化运用,提高运营效率。线上下单,通过外卖配送,店铺里不需要收银、不需要点餐。不仅节省人力,还提高了效率。
第三,裂变营销,建立自己的流量池。提高销售转化率。这个杨飞在他的课程里有讲过。
从供需连来看瑞幸咖啡,供需连组合的关键是先拆解,再组合。一般是通过MECE分析法来拆。
供给:咖啡,奶茶、坚果、水果等等,早期应该是以咖啡为主。具体哪一类我没去查,因为对这个不了解,加上与竞品都大同小异,所以我觉得供给不是瑞幸成功的关键。
需求:主打高质量低价格咖啡,满足用户喝的需求。前期以一二线白领为主,满足人们自饮需求。与此同时入驻企业,小额高频咖啡,在降价时,完全符合企业为员工提供福利的需求。
连接:前期都是线上app、小程序点单,外卖配送、线下快取店为主。后期增加了场景更丰富的旗舰店。
我们很多时候都把瑞幸对标星巴克来进行比较,但从新组合上看,瑞幸其实选的对标品是7-11。
以自取和外卖为主,围绕企业高密度开店。两个亮点,价格便宜和咖啡专业。定位主打白领,尤其是企业用户。
在早期,就是以星巴克的品质、7-11的价格。服务企业领域里的白领用户。这就是瑞幸与竞争对手星巴克、7-11的差异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