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李想2022年的反思,对品牌、文化、组织的思考,对微软和丰田的学习,新能源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的分析,对苹果造车的判断,对蔚来、小

李想2022年的反思,对品牌、文化、组织的思考,对微软和丰田的学习,新能源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的分析,对苹果造车的判断,对蔚来、小

作者头像
春哥大魔王
发布2023-03-22 18:28:15
4480
发布2023-03-22 18:28:15
举报
上周看了一篇「中国企业家」对李想的访谈「对话李想:人生最可怕的就两件事情」。

算是非常详细的一次访谈,访谈记者提问很有水平,好的提问是可以勾起回答者分享欲望的,李想回答的也很接地气。

本次访谈的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李想在过去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分享过了,但还是值得重温下。

李想把自己定义为产品经理而非技术专家,这个阶段的李想是要向专业的ceo转型。

访谈中涉及了对2022年的反思,对品牌、文化、组织的思考,对微软和丰田的学习,新能源商业模式和技术路线的分析,对苹果造车的判断,对蔚来、小鹏的分析……

还是那句话:你很少能看到一个大公司的创始人,能坦诚的讲这么多干货。

所以推荐阅读。

2023年新年开工第一天,李想发布了全员信,信中回顾了2022年理想拿到的四个第一,并抛出四个指引方向,即理想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行为准则。

见:李想的新年内部信

李想认为,只有不断提升认知,并持续与惰性对抗,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李想认为,对自己而言,最可怕的就两件事,第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是不能实事求是;

李想回顾了自己的三段创业经历:

  • 第一次创业只关注竞争,最后没有赢;
  • 第二次创业更关注用户,然后赢得了这个市场;
  • 第三次创业,更关注组织;

2022年,造车新势力进入了新阶段,蔚小理三家的产品、业务、人员规模都达到了新的阶段,组织管理遇到了挑战。

李想这几年认识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提升,这体现在强大的体系化思考力。

他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工具的使用,你用枪,我用刀,我就打不过你。

企业文化不是缺什么补什么,而是你真正拥有的优良的东西,能帮助你获得成功的东西,并且是每个人誓死捍卫的东西。

规模小的时候,速度就是效率,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时,质量就是效率,这里的质量指的是决策质量,战略质量和执行质量,因为规模大了,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是一次资源的消耗。

阶段错配是很多企业最大的问题,没有这个阶段的命,得了这个阶段的病。

这里我举个例子,就是滴滴的橙心,在最初期,我和晋叔分析,大概率是做不成的,早期阶段应该好好打磨基础能力,围绕于一个小的业务单元深度打磨,而不是直接搞一个商城和美团、京东竞争。结果上证明,最后确实是失败了。

见:和晋叔吹B讨论业务驱动与架构演进

战略的核心是取舍,从来不相信以少胜多,在每一场仗上,投入都比别人多。

这是孙子兵法中最基础的原则,不要期望以少胜多,历史上更多的胜利都是以多胜少,所以以少胜多的故事才那么稀缺。

活着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挑战成长的极限,所以一定选择最大的行业,难度最大的领域来做,并拿结果来验证。

2022年新能源汽车涨幅高于三家新势力的涨幅,说明汽车行业是一个长周期行业,很多积累需要时间,也和自身努力息息相关,既要努力,也需要时间。

很多企业出现问题,往往是战略和发展阶段出现了错配(比如上面滴滴做橙心那个例子),这个问题在新势力也出现了,自己的节奏和行业增长出现了错配,对于理想来说,李想认为80%的问题还是自身的能力问题和管理问题。 ​

智能电动车是一个比传统汽车更复杂的管理和运营体系。2017年开始,理想就是以产品为中心的架构来看待公司问题。

首先做的是打造品牌。

品牌包含两方面,一个向外,怎么跟用户讲明白你是谁,另一个是向内,是我们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怎么向团队讲明白自己是谁。

战略意味着,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和文化定位,并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一系列复杂精密的工作。

这点很重要,最近看了一些国外企业家的传记中也提到了这一点,战略很重要,战略共识更重要,这是向内,向外是自己品牌战略可以和目标用户形成同频,所以向内、向外讲明白你是谁都很重要。

在新势力里面,有的企业在第一个问题上就输掉了,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怎么向消费者讲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和员工解释自己是谁。

其次是产品,产品必须构建一个非常强大的专业体系,而且由品牌来指导。

比如理想要服务家庭,就需要在产品上做取舍。

中国能买20w以上车的人群,总共就几千万,这些人一定是理性的居多。

很多企业不知道怎么取舍,因为没想明白到底服务谁。

一个产品要做好三个维度:

  • 第一个维度是向往感:用户买一个新时代的产品,一定是有向往感的;
  • 第二个维度是价值感:再有钱的用户也在意座椅到底有没有通风,通风到底是吹风还是吸风;
  • 第三个维度是安全感:一辆车承载的是一家人,这里包含硬件和软件,硬件一定是超用户需求预期的,软件要满足用户需求;

第三个是商业模式,车的商业模式有三种:

  • 一是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大概有10个点的毛利率就可以了。
  • 二是消费品的商业模式,对汽车来说,10到20个点的毛利率就已经很高了。
  • 三是成为一个科技企业,就需要达到20个点的毛利率,才能支持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

这三种商业模式的难度、体系、投入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了资源投入的不同。

品牌是头,产品是身体,商业模式是血液,在此技术上考虑产品怎么延伸。

技术的延伸可以是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延伸。

纵向的延伸是研发延伸,技术研发有三层:

  • 产品研发,以集成为主;
  • 平台研发,要打造自己的软件及人工智能平台,电动车核心平台,这比供应商提供要好;
  • 底层系统研发,超算、云服务、操作系统等,底层和苹果一样;

长期看,理想最后会变成与苹果、特斯拉一样的三层研发投入,因为大家最后比拼的还是研发能力,每向下一层,能力就强一层。

横向的延伸是交付能力延伸,这是一个综合能力,可以分为三块:

  • 商业化能力:如何管理多车型和复杂区域,一款车型和多款车型难度是不一样的,只做一二线和三四线同时做,难度是不一样的,甚至管理方式都要发生变化。
  • 供应能力:没有自己的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这就是你的瓶颈,但这个事情是长期的事情,今天看到的很多结果,可能是几年前的投入。
  • 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最难的,因为这不是努力就可以解决的。

对于理想来说,产品能力肯定是最强的,商业模式很早就确定了,所以要补强的是自己品牌文化能力,补强研发能力。

现在理想平台研发已经成体系了,但系统研发才刚刚开始,商业能力还差很多,供应能力差很多,组织能力也差很多,但这都有机会。

这里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所谓的平台研发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流程和零部件的大量复用,比如苹果的平台研发能力,就是尽量拉齐iPhone、iPad的所有零部件,这样通过管理一套供应链和生产流程,就可以生产出两套不同的产品。

理想的平台研发能力,就是尽量打包零部件、供应商、流程、工艺,服务于未来的L7、L8、L9。

对于商业模式也好,产品定位也好,战略方向也好,取舍特别重要,所以想清楚我们是谁就非常重要。

早期,秦致帮助理想树立了一个体系,比如在哪个时间点做文化,哪个时间点做品牌,后面梳理了整个组织管理体系,这很有用。

另外也会研究一些好公司,将过去几年全球表现成功的企业都拿来研究。

比如纳德拉改造微软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塑造微软的企业文化,让微软从一个大家讨厌的公司,变成了一个大家喜欢的公司。

在文化之外,纳德拉也做对了云、AI、OpenAI让谷歌到了生死攸关的关头。

最初期的时候,你讲自己是谁很难让人信,你只能靠着本能去做。

梳理过去那么多年,做了哪些关键选择,帮助我们获得了成功,然后让大家投票,这有助于我们想清楚自己是谁。

投票结果是,第一个是把消费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个是做正确的事情,不做容易的事情;第三个是先做到60分,再做到100分。

想明白了,文化不是你缺什么补什么,而是你真正具备的优良的东西,持续帮助你获得成功的东西,并且每个人习惯的去坚持捍卫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文化。

企业最初文化的建设是中心化的、强硬性的,是顶层核心团队决定的,这个时候没有太多商量的余地。

第一阶段就是要活下来,集中资源、集中决策,把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关键要素提炼出来,打胜仗了,大家就信了。

比如one成功了,大家就相信服务家庭是对的了,会发现把用户价值放在第一位是对的了。

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你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如果只是解决问题那很容易,但解决问题需要非常体系化的。

丰田TBP需要经历八个步骤,做完整的分析、规划、解决问题、生成流程。

最开始大家不相信,但做着做着发现,整个公司沟通起来、协作起来太容易了,所以大家就相信了。

企业所选择的工具,会跟它的价值观相符的。

所以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工具的使用。

组织变革最大的挑战是认知。

对于新势力来说,组织管理难度挺大的,因为有互联网部分,也有制造部分,有上下游部分,产业链也很长。

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管理呢?

一个企业遇到的最核心问题是,从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变成你知道自己不知道。

解决方案就是分析自己,学习提升。

就需要通过组织的变化来应对,手段有开放、收敛、复杂、可控、不可控。

  • 开放:利用外部资源;
  • 收敛:自己干,垂直整合;
  • 可控:东西复杂,但我们可以控制住;
  • 不可控:比如生态这东西,没办法通过计划来做;

做汽车时,我们要做销售服务,这部分是相对开放、可控的,在逻辑范围之内。

然后要补充工业能力,所以得去学丰田、学通用,学标准的汽车研发、生成、试验、制造流程,重点招聘传统汽车厂里面有经验的人才,甚至如何解决问题都要和丰田学,因此掌握了工业能力。

之后又遇到团队之间不知道怎么协作的问题,于是又引入了okr,大家对齐,相互理解。

之后我们又去解决多车型平台化能力,就去看系统型公司是怎么做的,所以引入了IPD(集成产品开发)的研发体系。

我从网上找了一个IPD的流程,不了解的同学可以看下,非常类似我们做企业架构的价值链,就是企业有的能力,如何一步步转换为用户价值的落地产品。

慢慢补齐能力之后,下一阶段要补齐的是软件2.0的事情,就是智能驾驶舱。

组织另外一个挑战是和规模相关,不同规模决定了你管理模式的不同。

规模小的时候,用职能型方式管理就好了,但造车涉及到了软件、硬件、ai各种要素,如何做到确定性和灵活性兼备?你就需要去研究全世界成功的企业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其实是因为自己对别人研究的不够。

比如我们最喜欢苹果,大家都认为苹果是个职能型组织,所以纠结要不要转矩阵型组织。

后来我们尝试做了矩阵型组织转型,产品研发按矩阵做,效果非常好。后来发现苹果也是典型的矩阵型组织,交叉的读了《乔布斯传》、《乔纳森传》、《库克传》。

为了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矩阵型组织,我从网上找了一个示意图,可以简单理解成在传统纵向职能型组织下,多了一个以项目为主的横向组织,是比较灵活端到端负责的FT。

判断产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是销量,很多人说理想在细分市场上碰了运气,后面不能成功,不能连续出爆款。但大家看到L7、L8、L9的销量,就相信了,从偶然变成了必然。

真正理解okr,是看了《这就是okr》这本书,书中说一定要有一个在线系统,一定要每周开会,一定要做复盘,就严格按照书中的东西做,后来发现协作变好了。

读书很有用,但哪怕有很多书,也很难知行合一,把书读懂就很难了,读完之后用起来就更难了。

李想经常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信息获取的能力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研究更前进企业的能力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靠自觉,一种是靠工具。全世界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逻辑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让你更早的知道自己不知道。

组织变革中,最大的挑战是自己的认知。

比如企业第一阶段,总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是特殊的,是因为没看明白别人。

企业第二阶段,你出去看了,但看的不够深,如果请一些顶级咨询公司来帮你看,跟你自己看不一样。所以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比如读书、上课、请教咨询公司、和好的公司交流。

当公司规模到一定程度后,组织的管理方式是一样的,该遇到的问题别人都遇到过。

苹果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文化和体系非常适合它现在这样的产品,但他在面对一个更复杂产品时,比如造车,其实会有两个包袱:组织包袱和偶像包袱。

组织包袱有两个选择:

  • 让现在的组织方式升级,适应造车,但现在它的组织太成功了,以至于对于造手机的人会说,为什么要变化?
  • 再孵化一个造车组织,这时候会出现一个问题,对于品牌很强的公司,会发现孩子长得和自己不像,更适合造车,可能情感上比较难接受。

偶像包袱是,苹果造车售价怎么也得100w吧,所以如果不是,投资者可能不接受你。

关于丰田的精益工作法,李想最开始以为TBP只是解决制造的问题。后来发现什么都能解决,甚至帮你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建立了很强的生产力工具。

在学习丰田精益生产时,确实提到过,精益思维已经成为了日本这个国家的价值观,生活、企业经营随处可见精益的影子。

见:2022 年度书单之《零售的哲学》《精益生产之道-改变世界的机器》

新势力如何应对互联网开放和制造业精益控制的矛盾?

互联网的管理方法是解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当他知道了会和你做出一样的判断和选择。

制造团队也需要拥抱数据,制造业整个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很高,谁也不会拒绝掌握一个更强的工具。

要想好why,互联网和制造背后的why。

还要统一语言,当不同背景的人放在一起,很容易觉得自己是对的,那就没法管了、没法协作了。

把总监以上的叫到一起,大家一起分析全世界什么做的最好。把六西格玛、丰田这些主流的管理方式列在一起,所有人来研究、投票,最后统一选择丰田管理方式。

专门找丰田的人来做培训,这个解决问题的体系才慢慢建立了起来。

人和人的差别没有那么大,当大家能看到全貌的时候,很容易做出相同的选择。

这里最大的执念就是自我突破,并让团队突破我执,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全世界。

很多时候组织能力的升级是永远存在的,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组织能力的升级,跟规模息息相关。

规模小的时候,速度就是效率。

当规模大了的时候,质量就是效率。

因为一个低质量的决策、低质量的产品、低质量的制造管理,可能让你损失上百亿,甚至公司倒闭。

总之,公司需要学会在对应阶段、对应规模做什么事。

组织里面的关键部分就是流程,流程像你的产品,如果只学这部分是有问题的。

组织有四个环,环环相扣:

  • 要有文化,统一的价值观;
  • 要有流程标准化;
  • 要有人才体系;
  • 要有激励机制;

理想是从失败的战略开始的,李想去找曾鸣请教战略,曾鸣教会了李想关于战略三个东西:

  • 战略不是少数人想出来的,是共创出来的,共创的核心目的是让大家一起去看这个世界,只有你看到了,很多时候就知道该怎么去规划了。
  • 梳理了从0到1要干什么,从1到10要干什么,从10到100要干什么,因为阶段错配是很多企业最大的问题,没有这个阶段的命,得了这个阶段的病。从0到1是要验证自己的生存能力,从1到10是把验证完的东西发扬光大,但很多企业不愿意干从0到1的事情,一上来就想干从10到100的事情,那一定有问题。
  • 设计出组织架构的诊断方式,是更开放还是更收敛,更可控还是更不可控。

学会战略之后,李想就很少犯错了,核心还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

充分沟通,坦诚清晰,当大家看到相同的问题时,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至于是增程还是纯电,要看是不是在解决行业最大的问题,如果可以解决行业问题,就可以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如果能解决竞争问题,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

新能源汽车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充电问题和电池问题。

充电的问题是充电速度慢,而不是续航里程短。充电速度慢带来一系列的用户体验差,其次是商业模式跑不通,不具备商业可循环性。

电池成本的差异,核心是能够在有效公里下,用更少的电池成本。

解决了这些行业关键问题,就可以大规模替代燃油车,增程式符合这个需求的,高压电池也符合。

从终局向前思考,最终要解决用户的根本问题。

对于供应链建设的思考,可以分为四个模块:

  • 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没有差别的地方,比如座椅,后视镜,这部分选择成熟的供应商合作,不自建厂;
  • 芯片、计算单元,选择和芯片厂合作,自己研发,也不会建厂;
  • 电池,选择供应商,共同开发电池组;
  • 自建方式解决的,比如碳化硅厂,驱动电机厂,增程厂;

判断逻辑是,必须做的和有没有人给我做。

如果越封闭,效率越高,就自己做;如果越开放,效率越高,就交给别人做。

用户运营和企业自身价值观、团队习惯息息相关。

蔚来是海底捞模式,注重全套服务,注重仪式感;

理想是星巴克,你提供咖啡,其他的自助,保障核心体验、效率够高就可以了,剩下的你自己解决;

李想是变化和迭代很快的人。背后的逻辑他说是认知。

怎么处理问题,怎么面对问题,背后其实是认知决定的,认知低的时候会被问题压在下面;认知提高了一些,会和问题博弈;认知更高的时候,会发现不就是个问题吗,我们解决就可以了。

企业在进入下一个阶段,比如变成卓越企业后,认知上的挑战是什么?

李想说有三层:

  • 哲学层面: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回答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 中间层面:与行业相关,支撑业务的体系,支撑组织的体系,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需要用好外脑,通过工具确保每个人都能感知到;
  • 底层层面:任何企业都有一条底线,理想的底线是实事求是,非常在意数据,因为这个东西不会骗人的,不希望讲故事,要看真实的东西。要包容协作,不能自己什么都干,高层团队要充分协作,合作伙伴要充分协作,一旦封闭就死了;

造车的挑战有三层:

  • 当发现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时,会认真的思考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他的好处是带你跳出去看待这些问题,否则你会很痛苦。直到你发现,他不是给你出这些问题,而是给所有人都出了问题时,心理会好受些;
  • 在面对复杂时,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复杂让你痛苦,当看到世界上有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时,这时你看到的不再是复杂,而是丰富。将复杂变丰富,世界上厉害的企业、厉害的组织是怎么做的,这是要学到的;
  • 对规模的认识,微软、苹果、华为为什么搞那么复杂,后来发现是规模导致的,一个人能驱动的规模是有限的,企业要搞复杂的流程,是因为流程解决的是底线,没有底线,就会混乱;

战略的核心就是取舍,从不以少胜多,每一场战斗,投入都比别人多。

组织也是产品,组织是对内的产品,业务是对外的产品,两个都是要坚决捍卫的。

李想评价自己,是想自己掌控命运,挑战极限,所以目标感更强,不会给自己设限。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3-02-10,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春哥talk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