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学习了
但是这些都是文件被进程打开后才有的操作,那么其余文件呢???在我们的系统中有非常多的文件(一切皆文件),被打开的文件只是一小部分。没有被打开的文件实际上是在磁盘上储存的,也就是磁盘文件。 在打开文件之前,我们需要找到文件 -> 就要从磁盘中找到对应文件 -> 通过文件路径与文件名。
今天我们来了解如何管理磁盘文件 — 文件系统。
我们首先来了解物理磁盘是什么样子的: 通常由金属外壳、控制电路板和接口组成。硬盘内部有盘片、磁头和悬臂等部件,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盘片表面涂有磁性介质,数据以磁道和扇区的形式存储。硬盘通过磁头在盘片上读写数据,而磁头则由悬臂支撑和定位。 简约来说,物理磁盘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数据的实体设备,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外观。
磁盘是一个机械结构,读写速率较慢。所以我们尽量减少读取次数,让其定期刷新,并让其一次可以读写入较多数据(缓冲区的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找到指定位置的文件呢 —— CHS定址法
文件 = 内容+属性
,也就都是数据,而数据是二进制储存的,所以文件在磁盘中储存可以理解为文件在磁盘中占有多少个扇区
虽然CHS定址法很直接,但是操作系统并不使用该方法,因为该方法耦合度太高。为了方便实现内核进行磁盘管理,需要进行抽象管理。 磁盘可以整体抽象为一个线性结构:把所有的扇区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线性结构。也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数组(储存扇区)来管理磁盘。那么如何进行准确的定位磁盘位置呢(假设一个面有10个磁道,1000个扇区)???
这样通过一个线性结构就可以管理磁盘。 文件就等于很多个扇区的下标
一般操作系统与磁盘交互时不这样一个一个下标来确认。基本单位可能是 4KB ,也就是一次读取多个扇区。 4KB 假如是8 个连续的扇区,我们称之为数据块。 那么文件就是多个块来构成的。操作系统通过块来读取数据,通过每个块的起始位置就能确定块中的扇区的CHS(只要知道一个起始,和磁盘总大小,有多少块,每个块的编号,如何转换到CHS,就都知道了),称之为:LBA(逻辑区块地址)
有了上面的线性大地址,我们就可以开始构建出文件系统了。
磁盘每个分区的容量是很大的(比如我们电脑的C盘 D盘 E盘),要直接管理好这个大空间是有点困难的,所以操作系统对磁盘分区进行一个分组,只要管理好这个分组就能管理好这个分区(分治思想!!!)。
首先:文件 = 文件内容 + 文件属性
。文件在磁盘中存储,本质是储存文件的内容与文件的属性数据。在每个分区内部分组,然后写入文件系统的管理数据,称之为格式化!!!
Linux 文件系统特定: 文件属性 与 文件内容 分开存储。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文件系统:
每个组里有这些部分:
struct inode
{
int size;
mode_t mode;
int creater;
int time;
...
int inode_number;
...
int datablocks[N]
}
其中的datablocks[N]用来储存使用了哪些数据块(通过块号来储存)。但是N一般是15,想要储存一个大文件是怎样储存的呢?
我们找寻文件时,必须先得到文件的inode号。在我们的GDT中会记录下该组的inode编号的范围(start 与 end ),通过文件inode就可以确定其所属分区。 datablock 也是如此!!! 也有对应块号。这样就能找到文件的内容。
inode 表中的datablock[N]通常只有15容量,那是怎样储存大文件的呢?其实这里就比较类似指针数组了,一般【0 , 11】直接映射数据块,【12 , 15】 指向的数据块,这个数据块里面也类似一个datablock[N],来指向其他数据块!(存在一级映射,二级映射,三极映射。并且可以跨组访问,但是强烈不推荐这样,因为硬件的限制会导致访问较慢)
上述的寻找过程是以inode为索引搜索 ,为什么要不使用文件名呢??? 这是因为目录本质也是一个文件,是文件就会有内容与属性。那目录的内容是什么呢?目录内容就是文件名与其inoded 映射关系。 这也可以解释一下我们平时的应用:
要找到指定文件 -> 首先要找到所在目录 ->找到文件的inode编号 -> 打开文件
找到所在目录的过程与找指定文件过程一样,因为目录本质也是文件 !就这样进行逆向的路径解析。
而Linux系统会进行路径的缓存,来方便我们的寻找工作。
我们一般使用的云服务器会有一个虚拟磁盘vda
,系统中会有许多分区。我们访问一个分区会对我们使用的分区进行挂载,挂载实质是将一个磁盘分区与目录进行关联,这样就可以在该分区进行文件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