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知识和知识复用属于个人知识管理范畴的话题,值得再展开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本文稍偏理论,但是尽量讲解简单。
首先我们看下什么是元,这里沿用下IT领域的一个常用解释,如我们说元数据的时候,即是指数据的数据,那什么又叫数据的数据?即对数据本身的类型,结构和关系的定义称为元数据。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年龄多少的时候是数据,但是我们界定年龄应该是一个正整数,应该小于200岁的时候是元数据定义。
如果沿用到元知识上,那么元知识应该是知识的知识,即知识本身应该是一种什么结构,什么类型,符合什么样的约束,具备哪些特点,这些可以称为元知识。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元知识应该是我们对所有的知识进行了分析和观察后抽象出来的知识的共性特征和属性定义,如当我们说一个知识是应用到哪个领域,哪个维度即元知识。
但是在这里,我们先抛开上面所说的元知识定义,回来看一个更加重要的定义,秋叶的文章里面谈到了共性,基础知识这些说法,也谈到方法论和通用问题分析框架等。在这里元知识更类似于叫原子知识,那我们对元知识的定义就是一个基本的,基础的,可以复用来解决问题的最小的有价值的知识单元。注意在这里我们沿用了IT领域SOA里面可以复用和原子服务这些思想,对于这些不理解不要紧,但是要注意到我这里谈的重点是可复用,最小的,有价值的三个核心内容。
我需要再把这个话题展开一点描述清楚,首先再说明下信息和知识,知识是有用的信息。举个例子我们说温度是多少是信息,说当温度达到100度的时候水会沸腾是知识,说室外温度是16-24度间的时候人感觉最舒适是知识。所以在这里我想说信息往往是单个数据的测量和表达,而知识是前人已经积累的最基础的公理,知识本身往往是数据导致了某个现象或动作,或者说某个现象导致了另外某个现象,已经带了一定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在里面。
我们再来数学方面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直线特点,平行线特点,三角形内角180度,矩形的面积这些是最基础的元知识。因为在理学领域它符合我们刚才所说的最基本的如果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基本的假设。既然这样,我们看勾股定理,sin,cos以及sin和cos的关系是否是元知识。勾股定理本身是可以通过最基本的公理进行证明的,按道理已经不符合刚才所说的最小有价值的知识单元这个说法,但是勾股定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一定是最基本的元知识,因为基本上很多的证明题和分析题都会要用勾股定理,它是你时刻都要用到的用来解题的最基本的知识点,那么它就是一个元知识,完全满足有价值和可复用。只是是否是最小知识单元则是根据各个专业行业的知识深度相关的。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明的是元知识首先是可复用和产生价值的知识点,其次元知识的粒度是否是最小跟你所处的专业领域有关系,不同的专业领域对元知识的界定不同。你不是学财务的,你理解的财务元知识会更加基础,但是真正的学财务的可能会对各种元知识组合后的知识也必须清楚,也必须认为是自己所属专业的元知识。
这个理解清楚后,就必须再讲组合知识,组合知识是多个元知识点经过推理和论证出来的大家公认正确的公理或定理知识,叫组合知识。组合知识粒度会更大一些,没有元知识容易复用,但是组合知识的好处就是在复用组合知识的时候,不需要再一步一步的用元知识去证明。正如字和词组成语的关系一样,成语的复用性没有单个字好,但是在某个语境下用起来简单和快速,一个简单成语可能就把你想快速表达的意思表述清楚了。
在我们各自的专业领域的熟练体现在哪里?
往往就体现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更多的挖掘了很多共性的可以复用的组合知识,这些组合知识让我们更加快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再是需要从最基础的元知识开始推导。而对于非专业领域呢?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对元知识的学习。
把这个想清楚了,再回到方法论这个话题,方法论和经验可以将是在元知识,组合知识上进一步升华的隐性知识,方法论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单个的知识点或组合知识,而是我们面对特定场景下的问题的时候,这些知识点之间应该如何串接,如何通过多个知识点的串接和协同来解决一个大问题。反过来讲,即变成一个复杂的问题必定会进行分解为子问题,每个子问题应用不同的元知识点,通过元知识点的协同来解决更复杂的大问题。所以方法论是共性知识或个人基本思维能力,而非元知识。
再谈下我原来谈过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任何一个复杂问题通过在问题定义后的分解会转换为多个子问题,子子问题,每个子问题会有相应的知识点来解决,各个子问题在解决后根据方法论思路进行串接形成完整的统一线索最终解决问题。那么在问题解决后的思考点就是,解决子问题的知识点是否是可以复用的元知识点,如果是就必须进入自己的知识积累库,这个库积累的越大那么我们的独立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这是一种适合在实践过程中问题驱动式的积累,相当重要。
最后再返回来谈下我最前面的给元知识的定义,即知识的知识,元知识即对知识的结构,组织形式,类型,维度,知识关系,线索等的理解和定义。那么这个元知识在哪里使用?我这个问题不展开,只说明下观点,这个元知识是多知识领域的知识抽象,正好是我们跨界需要的知识。
注意,在我们自己专注的专业领域我们往往是归纳式总结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而在跨界领域,刚好就是传统的归纳加演绎式的学习过程。什么叫触类旁通,就是自己领域的元知识对知识体系和结构的认识很容易地在其它跨界领域进行演绎。这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