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圆桌由腾讯云数据库副总经理罗云、海峡银行数据库架构师朱正珊、佰晟智算CEO白鳝、宝武集团/欧冶云商数据库首席薛晓刚、英特尔市场营销集团大客户技术总监郑春阳共同参与,聚焦智能体、垂类模型、上下文工程实践等前沿议题,碰撞出众多精彩观点。
朱正珊指出,过去DevOps被局限在DBA一侧,而未来智能体应该在应急处理上进行发展,能够做到应急扩容和主动干预,实现更高水平的自治运维。
白鳝认为,AI介入DevOps需谨慎。现有流程较重,数据重构风险高,建议从小处切入,逐步推动智能升级。
罗云提出“AI前置”思路,主张在开发阶段即引入AI能力,通过对用户代码的分析与治理,从根本上减少风险,显著提升数据库团队的能力天花板。
主持人余欣纬总结,在数据库DevOps场景,智能体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AI驱动的风险预警、主动干预与持续优化,构建跨越开发者与DBA认知的桥梁。
薛晓刚强调,在结构化处理上,AI能够让业务人员用自然语言结合低代码进行一些分析,具有优势;同时AI也尤其擅长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在双重纬度上,全面提升数据赋能能力。
罗云进一步提出,未来AI应主动分析数据关联、挖掘潜在问题,直接提供超预期的洞察结论,实现从“人问数据”到“数据主动告知”的范式转变。这需要数据库团队与行业专家深度合作,以解决领域知识复用难题。
主持人余欣纬总结,在数据分析领域,AI政治在驱动企业数据分析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的新范式演进。
郑春阳以英特尔自身应用为例,指出通用大模型在专业场景中回答质量有限,而垂类模型在准确性和专业性上表现更优,尤其适合技术支撑和复杂问题处理。
朱正珊认为,过去通用大模型很多是在供应链认知,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则是一个可执行方式,在技术深度和准确性上优势明显。
白鳝结合实践场景分析,尽管通用模型进步快,但在专业领域(如国产数据库)仍面临幻觉问题和高算力需求。垂类模型通过精准微调,能以更小参数规模实现更优效果,为企业节省大量算力成本。
薛晓刚补充,垂直模型能精准定位问题,甚至直接指出解决方案的来源,极大提升运维效率。
罗云透露,腾讯自研的C1、D1、O1三款模型在强化学习调优后,准确率提升明显。他建议企业建立数据驱动的训练管线,以便快速适配最新基座模型,持续保持技术领先。
主持人余欣纬总结,垂类大模型的出现其实并非对通用大模型的替代,而是对产业智能化深水区的必然响应。
白鳝指出,在数据库运维领域,上下文工程的核心在于高质量数据驱动,而非单纯依赖知识。通过提供高质量数据可大幅提升模型推理准确性。此外,目前多智能体协同效果不佳,数据与上下文切分难度大,单智能体全量处理仍是更有效方案。
薛晓刚强调上下文自适应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将审核中发现的错误案例(如开发人员创建不规范临时表)不断补充到知识库中,使AI系统持续学习迭代,从而不断提升其准确性与收敛性。
罗云指出,智能体的长期记忆与上下文管理是未来重点。通过记录用户偏好与历史(如情感关怀场景),智能体可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这种能力对数据库服务DBA领域同样具有重要想象空间。
主持人余欣纬总结,上下文工程是构建高效智能Agent的基础设施,上下文工程可以通过长短期记忆,为Agent提供精准上下文。
郑春阳指出,当前AI算力需求远超半导体产能,投资正转向基础设施(如云服务器、芯片及终端设备集成),同时需大力发展开源软件生态以降低使用与迁移成本,提升智能算力可及性。
罗云介绍,腾讯云正致力于打造面向Agent的基础设施,整合推理、检索等多种算力,通过软硬件协同降低开发门槛,推动AI技术更快落地。
结语
本次圆桌讨论清晰表明,AI正在深刻改变数据库技术的演进路径。从运维自治、数据分析,到模型选型与上下文工程实践,智能体与垂类模型正成为破局关键。而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将是推动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未来,腾讯云数据库还将继续与生态伙伴共同创新,助力企业在AI时代构建更高效、更智能的数据库体系。
Tencent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