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白皮书:智算中心光电协同交换网络全栈技术

白皮书:智算中心光电协同交换网络全栈技术

作者头像
AIGC部落
发布2025-09-30 15:03:26
发布2025-09-30 15:03:26
9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Dance with GenAIDance with GenAI

《智算中心光电协同交换网络全栈技术白皮书》(2025 年 8 月,由湖南大学、中国联通研究院等多单位联合编写)指出,在 AI 大模型参数量指数级增长推动智算需求爆发的背景下,传统纯电交换网络因在端口密度、带宽、时延、功耗上逼近极限,难以满足大规模分布式训练需求,而光电协同交换网络凭借光交换的TB 级带宽、纳秒级时延、低功耗与电交换的灵活控制能力形成互补,成为新一代智算中心网络核心方向;白皮书系统分析了该网络在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面临的技术挑战,并针对性提出协议栈技术发展方案,同时规划了分三阶段的标准化路径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为相关领域提供系统参考。

一、白皮书基础信息

编写主体:由湖南大学、中国联通研究院、中国联通软件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编写,核心编写人员涵盖高校科研人员(如湖南大学陈果、北京邮电大学邢颖)与企业技术专家(如中国联通程新洲、杨迪)。

支撑与时间:编写于 2025 年 8 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U24B20150)支持,旨在为智算中心网络领域提供系统参考框架。

二、智算中心发展与光电协同网络兴起

(1)国家政策推动

2025 年 1 月:《国家数据基础 设施建设指引》强调 “高效弹性传输网络” 对大模型训推的支撑作用,要求提升数据交换性能、降低传输成本。

2025 年 7 月:《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提出 “加快新一代网络、智能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统一算力标准体系。

(2)智算中心需求爆发

产业规模:2024 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 亿元,年增长率超 20%;2025 年上半年生成式 AI 产品数量与应用场景大幅扩张(如医疗大模型 MedGPT、汽车大模型华为盘古)。

算力需求:大模型参数量呈指数增长,训练需大规模 GPU 集群,具体需求如下表:

模型规模

典型硬件

GPU 数量

训练成本(美元)

单次梯度同步数据量

1 亿~10 亿

V100/A100

<100

<10k

10GB~50GB

百亿级

A100/H100

1000-5000

1M-10M

300GB~800GB

千亿级

H100

5000-10000

10M-100M

-

万亿级 +

H100/B100

>20000

100M-500M+

>1TB

3.互联架构:智算中心网络分为机内互联(PCIe、NVLink 5.0,带宽达1800 GB/s)与机外互联(Fat-Tree/Leaf-Spine 架构,依赖电交换芯片)。

(3)光电协同网络的兴起

电交换瓶颈:

端口密度:主流商用电交换芯片容量102.4 Tbps(如 Broadcom Tomahawk 6),国产芯片仅25.6 Tbps,难满足万卡集群需求。

带宽与时延:千亿参数模型 AllReduce 通信需数百 GB 数据,电交换 “存储 - 转发” 机制导致端到端时延30 µs级,影响 GPU 利用率(动态时延从 10us 升至 1000us,GPU 有效计算占比降 10%)。

功耗:GPT-4 训练网络功耗21.5 MW,GPT-5 预计达122 MW(超胡佛大坝发电量 10%);32 口 400GbE 电交换机功耗超1 kW。

光交换优势:

性能:TB 级带宽、纳秒级时延(无存储 - 转发排队)、低功耗(320 端口 MEMS 光交换机功耗仅45 W)。

类型:主动光交换机(3D MEMS / 液晶调制,商用320×320端口)、被动光交换机(AWGR,端口64~128个,微秒级切换)。

光电协同价值:整合光交换 “高带宽、低时延” 与电交换 “灵活控制” 优势,支持 TB 级带宽,核心层替换光交换机后功耗可降99%(如 8000GPU 集群核心层从 62kW 降至 0.4kW)。

光电协同网络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带宽、时延、功耗三大维度,具体如下:

带宽提升:纯电交换单链路带宽≤800Gbps,而光电协同支持 TB 级带宽,可满足万亿参数模型单次超 1TB 的梯度同步需求(如 GPT-4 训练需 25000 张 H100 GPU,全互联需 TB 级聚合带宽);

时延降低:纯电交换端到端时延为微秒级(约 30µs),光电协同中光链路时延达纳秒级,仅电控制部分为微秒级,可减少大模型训练同步等待 —— 千亿参数模型动态时延从 10us 升至 1000us 时,GPU 有效计算占比降 10%,光电协同可规避该损耗;

功耗优化:纯电交换 32 口 400GbE 交换机功耗超 1kW,而 320 端口 MEMS 光交换机仅 45W;在 8000GPU 集群中,核心层用电交换机功耗 62kW,替换为 9 台光交换机后降至 0.4kW,功耗节省超 99%,可支撑 GPT-5 等超大规模模型(预计 122MW 网络功耗)的长期训练。

三、光电协同网络全栈技术挑战

协议栈层级

核心挑战

应用层

集合通信逻辑拓扑(树形 / 环形)与光电物理拓扑失配,光链路并行链路数量有限

传输层

多路径易乱序;2. 单态拥塞控制无法适配光电链路差异;3. 潮汐流量难调度

网络层

传统 BGP 收敛秒级,滞后光链路毫秒 / 微秒级重配;SDN 集中控制时延超需求

链路层

传统对称全双工配置导致带宽浪费(如上行饱和时下行仅传 ACK)

物理层

光信号衰减 / 插损;2. 光器件切换速度不足;3. 高速光模块能耗散热问题

尽管光交换技术具有高带宽、低延迟、可扩展等一系列优点,但在智算中心中应用全光交换面临诸多的现实挑战。首先,全光交换难以实现有效的缓冲机制,因为光信号无法像电信号那样轻松存储,这会导致在高负载的训练任务中,数据包冲突和丢包问题频发,影响任务的同步性和稳定性。其次,基于线路交换的特性使得光交换在灵活性和可重构性上受限,通常依赖于固定波长或空间切换,无法高效支持训练任务中频繁的动态通信模式,这可能导致网络瓶颈和资源利用率低下。现阶段使用光电协同方案组建智算中心网络,以结合光域的高速传输和电域的灵活控制,是更为实际的方案。

四、全栈协议栈技术发展方案

在网络协议方面,智算中心网络通常遵循分层设计,与经典的TCP/IP 五层模型一一对应:

 应用层:面向大模型训练的集合通信操作(如 All-Reduce、All-to-All);

 传输层:RDMA(RoCE、IB)及定制化高性能通信协议;

 网络层:路由控制与拓扑感知机制;

 链路层:流量整形与无损以太网特性;

 物理层:高速收发器、信号调制及光电转换技术。 然而,随着光电协同网络作为新一代数据中心架构的引入,传统分层协议栈面临新的适配挑战。这是因为光交换与电交换在基本通信模式上存在根本差异:电交换采用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可灵活将同一链路上的连续数据包转发至不同目的地;而光交换采用线路交换(circuit switching),一旦建立电路,链路在拓扑周期内固定,无法并行服务其他节点,需依赖周期性拓扑重构实现全对全连接。这一挑战异贯穿协议栈各层,促使现有的设计理念与机制需要重新审视与调整,以充分发挥光电协同架构的潜力。

(1)应用层:面向光电网络的集合通信重构

通信模式预测:基于模型架构(如 MoE)、训练阶段,预测 AllReduce/All-to-All 等通信需求,提前配置光链路。

拓扑感知重构:通信库内置树形 / 环形 / 分层混合算法(如 NCCL 扩展),动态匹配物理拓扑(如分段环形 AllReduce,子环用电链路、跨子环用光链路)。

(2)传输层:高性能传输协议优化

灵活多路径机制:通过虚拟路径映射避免 ECMP 重分配,接收端增强乱序缓存(应对光电链路时延差导致的乱序)。

双状态拥塞控制:为光 / 电链路分别维护独立窗口与参数,通过 “显式信令” 或 “主动探测” 同步链路状态。

错峰流量调度:错开多任务 “计算 - 通信” 阶段,通过时间片预留光链路,降低并发通信峰值(如任务 1 通信时任务 2 计算)。

传统单态拥塞控制因无法适配光电链路的性能差异(光链路:数百 Gbps 带宽、亚微秒时延;电链路:低带宽、稳定时延),易导致链路切换时速率 / 窗口剧烈震荡,“双状态拥塞控制机制” 通过以下逻辑解决该问题:

核心设计:为光链路与电链路分别维护独立的拥塞控制状态,包括发送窗口(cwnd)、速率参数、丢包 / 乱序处理逻辑,避免单状态下的 “一刀切” 优化;

状态同步方式:

显式信号通知:控制平面在链路切换时(如光链路建立 / 释放)发送专用信令,告知发送端切换至对应状态(光模式 / 电模式),同步精度高;

主动探测机制:发送端通过定期探测流判断链路状态,光链路可用时切光模式,不可用时回退电模式,减少信令依赖;

适配智算场景:突破传统 “公平带宽分配” 思路,优先满足训练任务的通信需求(如参数同步),通过错峰调度将通信阶段与计算阶段交错,降低总体训练耗时,而非追求单流公平。

(3)网络层:智能路由控制

BGP 协议优化:移除冗余属性、调整探测间隔(事件驱动)、换用 UDP/RDMA 传输、预留专用控制通道。

双模路由表:预计算典型拓扑路由并缓存,光 / 电链路独立策略,故障时电链路备份(如光拓扑 A/B/C 对应预计算路由表)。

(4)链路层:智能双工重构

非对称带宽利用:针对流量方向性(如联邦学习上行 > 下行、推理服务下行 > 上行),动态分配链路(如 A→B 用 3 条光路、B→A 用 1 条)。

链路池化管理:抽象物理链路为虚拟资源池,结合流量预测(上层阶段 + 历史特征)与实时监测,动态调整带宽(如参数同步阶段增聚合链路)。

效益提升:非对称调度后链路利用率从 56.25% 升至90%(如机柜 1-6 带宽从 500Gbps→900Gbps)。

(5)物理层:分布式光交换与优化

分布式架构:dOCS(如曦智科技 LightSphere X)将光交换嵌入 GPU 节点,实现秒级拓扑重构。

器件与集成:硅光 Chiplet 集成调制器 / 开关,CPO 技术实现光模块与交换芯片深度集成,探索 MEMS / 液晶可调开关。

五、总结与未来展望

(1)标准化路径(三阶段)

阶段

重点层级

核心任务

第一阶段

物理层 & 链路层

制定光交换控制接口、重配置时间参数标准;建立吞吐量 / 时延测试标准与互操作性验证

第二阶段

网络层 & 传输层

制定轻量级 BGP、SDN 控制接口标准;定义双态拥塞控制、动态多路径、流量调度标准

第三阶段

应用层

制定智能通信库标准(集合通信算法);发布应用适配指南(如分布式训推优化)

2)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融合:光子计算与传输融合(光域直接矩阵运算),AI 集成网络(大模型预测流量、自主优化)。

规模与应用:支撑超万卡 GPU 集群(PB 级数据交换),拓展至超算(工程仿真)、大科学装置(粒子加速器 / 射电望远镜)互联。

产业生态:推动光电融合处理器(集成光子接口 + 电子计算),优化调度算法与应用框架,降低开发成本。

产业生态方面,光电网络的发展将推动芯片与设备等上游产业升级,推动光子芯片与电子芯片的深度集成,形成新一代光电融合处理器。这类芯片将在单一封装内集成光子网络接口、电子计算单元、存储控制器等功能模块,为高性能计算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此外,网络调度算法和应用框架也将进一步改进,令开发者的学习成本进一步降低,实现更智能的网络资源分配和动态优化。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9-0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Dance with GenAI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