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Eino:面向 Go 生态的工程化 AI Agent 框架

Eino:面向 Go 生态的工程化 AI Agent 框架

作者头像
JanYork_简昀
发布2025-11-13 19:04:54
发布2025-11-13 19:04:54
1240
举报

当下的 AI 应用浪潮中,一个显著的趋势正从单纯“接入大模型 API”向“构建复杂智能体系统(AI Agent Systems)”演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开发者意识到,仅仅调用一个 LLM 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真正的智能系统往往需要让模型具备记忆、推理、决策、协作、执行等一整套能力。

但在实际工程中,构建可靠的 Agent 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

大多数开发者在尝试搭建 Agent 系统时,会遇到以下典型挑战:

  1. 逻辑复杂度高 智能体不再是一次性的 Prompt → Response,而是一个不断感知、决策、行动的循环。要让模型调用外部工具、与环境交互、再根据反馈调整行为,需要设计一个清晰可控的架构。
  2. 状态管理困难 Agent 系统往往涉及多步对话、上下文持久化、多 Agent 协作。如何在不同阶段保存、传递和恢复状态,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与性能。
  3. 工程化不足 很多实验性框架停留在“能跑 Demo”的层面,缺乏日志、监控、并发控制、错误恢复、流式输出等企业级特性。 对于要在生产环境运行的系统,这成为巨大的落地障碍。
  4. 生态碎片化 Python 世界有 LangChain、LlamaIndex、CrewAI、Autogen 等,但它们的设计理念差异很大,组件接口不统一,学习与迁移成本高。更重要的是,在 Go 语言生态中,尚未出现一个能与 Python 生态主流框架在功能和成熟度上对等的、高质量的全功能 Agent 框架

近几年,随着不少新型编程语言的兴起,Go 也在现代服务架构中占据了独特位置:

  • 它是许多高性能后端系统、微服务架构、云原生组件的核心语言。
  • Go 的类型系统、并发模型和部署方式,使其在构建高“稳定性”和“可维护性”的后端服务方面具备天然优势。
  • 许多公司(包括字节跳动、腾讯、蚂蚁、Shopee 等)在其主力生产环境中使用 Go 来开发高并发、长生命周期的服务。

但是,当企业想要将 LLM 能力“嵌入到 Go 微服务中”时,他们发现:

缺乏一个既能保持 Go 工程优势,又能快速构建 AI 智能体系统的框架。

这就是 Eino 出现的背景。

在理解 Eino 之前,我们需要先厘清 AI Agent 的演化路径(以下为工程实践角度的阶段划分,并非学术标准):

  1. 第一阶段:Prompt + LLM 人工编写 Prompt,模型直接回答问题。逻辑简单,但缺乏控制和记忆。
  2. 第二阶段:LLM + Tool 调用 模型能调用外部工具(如搜索、计算、数据库查询),扩展了能力边界。
  3. 第三阶段:ReAct 模式 模型能“思考-行动-观察”,形成一个完整的推理与执行闭环。
  4. 第四阶段:Multi-Agent 系统 多个具备不同角色、职责的 Agent 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出现了 Supervisor 模式、Plan-Execute 模式等多智能体协作框架。

Eino 的设计理念立足于这一阶段,旨在为开发者提供构建此类复杂系统的完整工具链。它的设计目标不是简单的 LLM SDK,而是一个可以:

“为 Go 开发者提供从 0 到 1 构建智能体系统能力”的完整框架。

“让大语言模型应用在 Go 世界中变得像写微服务一样自然。”

Eino 希望通过:

  • 一套统一的 组件抽象(Components)
  • 一个灵活的 流程编排系统(Chain / Graph / Workflow)
  • 以及一个强大的 Agent 开发工具包(ADK: Agent Development Kit)

帮助开发者在不牺牲 Go 工程特性的前提下,轻松实现:

  • 工具调用(Tool Use)
  • 多 Agent 协作(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 状态管理与中断恢复(Session & Checkpoint)
  • 流式响应与事件驱动执行(Streaming & Event-driven Execution)

Eino 是什么

Eino 是由字节跳动 CloudWeGo 团队开源的 AI 应用开发框架,专为 Go 语言生态设计。它的使命,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让大语言模型(LLM)能力以“组件化 + 工程化”的方式融入 Go 生态,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稳定可维护的 AI Agent 系统。

在 Python 世界,LangChain、LlamaIndex、Autogen 等框架已经把“智能体系统”的概念带入主流。然而,它们更常用于原型设计阶段,生产落地仍需额外工程化工作。而在 Go 生态中,这样的工具几乎是一片空白。

Eino 的诞生正是为了填补这块空白。根据字节跳动 CloudWeGo 团队公开说明,它基于字节跳动内部大规模 AI 应用实践(客服自动化、内容创作、智能监控等)沉淀出的架构经验,提炼出一整套通用模型,包括:

  • 组件体系(Components):封装 AI 应用的基础能力;
  • 编排机制(Orchestration):用 Chain、Graph、Workflow 构建复杂流程;
  • 智能体内核(ADK):支持多 Agent 协作、状态流转、工具调用;
  • 工程化能力(Engineering Features):Eino 当前版本已提供状态管理、事件流等核心企业级特性,并将在未来版本持续增强调试监控、中断恢复等能力。

因此,Eino 不是一个 SDK,也不是一个 LLM 封装器。它是一个完整的 AI Agent 工程框架

Eino 的整体设计哲学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来描述:

  1. Simplicity(简单) 框架提供一套统一的抽象模型(组件、Agent、Runner),让开发者在不同层次上保持一致的开发体验。无需理解复杂底层机制,也能快速上手。
  2. Scalability(可扩展) 每个模块都是可替换、可组合的。例如,ChatModel 可以接入不同 LLM 服务;Indexer 可以对接不同向量数据库;Tool 可以接任何外部 API。
  3. Reliability(可维护) Go 的强类型、显式并发模型与模块化结构,使 Eino 特别适合在企业级生产环境中运行,减少动态类型带来的不确定性。
  4. Effectiveness(高效可用) 框架内置大量预构建能力,如 ReAct 智能体、Plan-Execute 模式、并行/循环 Agent,使开发者能在几小时内构建出一个复杂的多智能体系统。

换句话说,Eino 是一个既保留 Go 工程优势、又具备 AI 创造力的框架

Eino 的整体架构可以分为四层,从下到上逐步抽象:

层级

模块名称

职责

举例

底层:原子组件层

Components

封装基础能力(模型、检索、文档、工具)

ChatModel、Tool、Embedding、Retriever

中层:编排层

Chain / Graph / Workflow

连接多个组件形成数据与控制流

A → B → C,或分支并行执行

上层:Agent 层

ADK(Agent Development Kit)

智能体抽象、协作、状态管理、工具调用

ChatModelAgent、SequentialAgent、Plan-Execute

系统层:工程能力层

Runner / Event / Checkpoint / Monitor

执行调度、异步事件、恢复、可观测性

Agent Runner、事件流、Session 管理

这种分层设计确保了:

  • 开发者可以仅使用底层组件快速集成 LLM;
  • 也可以通过上层 ADK 构建复杂的智能协作系统;
  • 同时所有层都能享受一致的日志、监控和中断机制。

这也是 Eino 与 LangChain、LlamaIndex 等框架在设计目标上的一个显著差异:Eino 从诞生之初就更加侧重于提供一套开箱即用的工程体系,以期能直接支撑真实生产环境的苛刻要求。

Eino 的开发思路遵循 “自下而上” 的渐进模型:

  1. 组件级开发(Component-Level)
    • 面向功能:加载文档、调用模型、执行工具。
    • 目标:实现最小可用单元。
  2. 编排级开发(Flow-Level)
    • 面向流程:如何让多个组件协作工作。
    • 使用 Chain / Graph / Workflow 定义数据流与控制流。
  3. Agent 级开发(Agent-Level)
    • 面向智能体:赋予系统决策、规划、工具调用与协作能力。
    • 使用 ADK(Agent Development Kit)封装行为逻辑。
  4. 系统级开发(System-Level)
    • 面向工程化:多 Agent 协作、状态管理、监控与恢复。
    • 使用 Runner、事件流、Session 管理等机制。

这种分层架构意味着:

无论你是想写一个简单的问答助手,还是一个具备自主规划能力的多智能体系统,Eino 都能提供恰当层级的抽象与工具。

在 Agent 框架领域,Eino 与 LangChain、Autogen、CrewAI、Semantic Kernel 等框架相比,具备几个显著区别:

注:此对比基于框架的公开设计目标与常见应用场景,可能随版本迭代而变化。

特性

Eino (Go)

LangChain (Python)

Autogen (Python)

Semantic Kernel (.NET)

语言生态

✅ Go(强类型、工程友好)

Python

Python

C# / .NET

框架定位

工程化 Agent 系统

更常用于原型验证、链式应用

多 Agent 协作领域仍处探索阶段

工业级 Agent SDK

核心抽象

组件 + 编排 + ADK

Chain / Tool / LLM

Agent / Group

Planner / Skill

并发与流式处理

✅ 原生支持

依赖 asyncio

部分支持

支持

工程级能力

✅ 日志、事件、恢复、并发安全

部分支持

仍在完善中

✅ 企业级

学习曲线

中等(Go 工程为主)

最适合场景

将 AI 嵌入 Go 微服务

快速原型、Prompt 工程

多智能体实验

企业自动化流程

可以看到,Eino 的定位更偏向 “生产级智能体系统的工程框架”,而非仅供实验使用的工具箱。

Eino 的设计体现了一种平衡思维:

  • 它既继承了 Go 世界的 严谨、稳定、可维护
  • 又吸收了 LLM 时代的 灵活、开放、智能协作 思想。

这种结合,使 Eino 不仅能用于构建聊天机器人、问答系统、知识检索应用,也能支撑更高阶的场景:

如自动化运维、智能流程控制、多 Agent 协作项目管理、智能客服等。


核心组件体系

Eino 的底层哲学是:

“智能系统不应直接依赖大模型,而应由一组可组合、可扩展、可观测的组件构成。”

如果智能系统直接通过类似 llm.call(prompt) 的原始方式调用模型,在工程实践中很快就会遇到问题:

  • 不同模型(OpenAI、Claude、Moonshot、DeepSeek、Ollama 等)接口不统一;
  • 缺乏输入输出的中间层,难以插入日志、流式输出或缓存;
  • 一旦要集成搜索、数据库、RAG、工具调用,就会变得极其混乱。

Eino 通过将这一切抽象为标准化的 组件(Component) 来解决这些挑战。 每个组件都具备:

  • 统一接口规范
  • 可被独立测试
  • 可在 Chain / Graph 中自由组合
  • 支持事件流与上下文传递

这让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构建智能系统。


Eino 组件体系总览

Eino 的组件体系涵盖了 AI 应用的全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组件类型

功能职责

典型用途

ChatModel

与大语言模型交互的核心组件

对话生成、推理、计划、摘要

Tool

封装外部能力的“可调用工具”

搜索、计算、API 调用、数据库操作

Embedding / Indexer / Retriever

向量化与检索组件

知识检索(RAG)、文档问答

Document Loader / Splitter

文本数据处理组件

文档加载、分片、语义切分

Memory / State Store

状态与上下文管理

对话记忆、Session 恢复

Callback / Event

事件驱动组件

日志、监控、流式输出、调试

Runner / Chain / Workflow

流程编排与执行调度

任务调度、并行执行、多 Agent 协作

这些组件可单独使用,也可通过编排组合,构建出复杂的智能体行为。


ChatModel:与大语言模型交互的中枢

ChatModel 是 Eino 最核心的组件之一,负责与各种 LLM 提供方(OpenAI、ByteAIR、Moonshot、Anthropic、Ollama 等)通信。它具备以下特性:

  • 统一接口:不同厂商的模型都遵循统一的调用协议;
  • 上下文管理:支持历史对话、函数调用(Tool Use)、流式响应;
  • 事件驱动:每次交互都会触发事件流,方便日志与监控;
  • 模型无关性:可以在不修改上层逻辑的前提下更换底层模型。

Eino 的 ChatModel 组件不仅仅是“发请求、收回答”,而是一个具备状态感知、可嵌入系统的智能节点。 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成为 Agent 的“思考引擎(Reasoner)”。


Tool:赋能智能体的外部能力

在现代智能体系统中,模型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需要调用工具(Tool)来扩展能力,例如:

  • 获取外部数据(搜索引擎、API);
  • 执行代码(Python、Shell、SQL);
  • 调用企业服务(CRM、监控、文档系统);
  • 计算、翻译、格式化等任务。

Eino 的 Tool 模型设计灵活:

  • 每个 Tool 都是一个独立组件,具备输入/输出签名;
  • ChatModel 可以动态调用 Tool(基于函数调用机制);
  • 工具执行的过程与结果都会进入事件流;
  • 可在编排中作为节点组合使用(不仅限于 Agent 内部)。

这种设计让 Tool 不仅服务于 Agent,也能服务于 Chain 或 Workflow。 你可以将 Tool 看作 Eino 世界里的“可执行插件”。


Embedding / Indexer / Retriever:知识检索的基础设施

在构建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系统时,检索部分是核心。 Eino 在此提供了三个关键组件:

  1. Embedding:将文本向量化,支持多种模型(如 OpenAI Embeddings、bge-large、m3e-base 等);
  2. Indexer:负责存储与管理向量索引,可对接 Milvus、Pinecone、Qdrant、FAISS 等后端;
  3. Retriever:根据查询语义检索最相关内容,返回上下文片段供 LLM 使用。

这三者的解耦设计,使得开发者可以轻松替换任意层:

  • 想用本地 FAISS?换 Indexer。
  • 想升级成企业级向量数据库?换 Pinecone。
  • 想使用中文专用 Embedding 模型?直接替换组件即可。

在 Eino 的架构中,RAG 不再是一个复杂的子系统,而是三个组件的组合模式


Memory 与 State:让智能体拥有“记忆”

Eino 为智能体系统提供了内置的状态与记忆机制。 在多轮对话、任务分步执行、Agent 协作等场景中,Memory 组件负责:

  • 记录会话上下文;
  • 存储中间状态(如执行结果、工具输出);
  • 支持恢复与重放;
  • 与 Checkpoint / Runner 联动,实现任务中断恢复。

这种设计的优势是:

智能体不再“失忆”。 每次调用都能从上次的上下文中继续,保持任务连贯性。


Document Loader 与 Splitter:文本数据入口

这两类组件服务于 RAG 与知识处理任务:

  • Document Loader:负责从不同来源加载文档(文件系统、数据库、API、网页等);
  • Splitter:将长文本切分成语义块,方便 Embedding 与检索。

它们是 Eino 的数据预处理前置层,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知识库。


Callback / Event:可观测的执行系统

Eino 内置事件系统(Event System)贯穿所有组件。 无论是模型调用、工具执行、检索、还是 Agent 协作,都会产生事件(Event),并可被订阅或转发,用于:

  • 日志与调试;
  • 指标采集;
  • 实时监控;
  • 流式输出(Streaming Response)。

事件系统让整个智能体运行过程变得透明、可追踪,这是 Eino 面向工程化落地的重要支撑。


Runner / Chain / Workflow:组件的执行与编排容器

这些是承上启下的模块:

  • Runner:控制组件执行生命周期;
  • Chain:按线性流程串联多个组件;
  • Workflow:支持复杂分支、并行、条件判断和动态调度。

Eino 的 Workflow 层是未来 Multi-Agent 协作的基础,它可以:

  • 定义多个 Agent 的任务分配;
  • 实现顺序、并行或循环执行;
  • 结合事件系统监控整个执行图。

Eino 的组件体系是一套通用的智能体构建基石。 它通过标准化的接口、事件驱动架构与灵活的编排机制,让开发者可以从底层自由组合出任意复杂度的 AI 应用。

这种组件化设计让 Eino 既能“像积木一样简单”,又能“像系统一样严谨”。

在理解组件如何封装智能能力之后,我们再来看它们如何通过编排协同工作。


编排能力:Chain / Graph / Workflow 如何驱动流程

大多数人以为一个 AI Agent 的核心是“模型”,但在工程实践中,真正让系统运转的,是“编排(Orchestration)”。

大语言模型能理解问题; 智能体能执行任务; 而编排,决定它们以何种方式协作。

没有编排的智能体,就像一个拥有技能却没有计划的大脑。 Eino 通过 Chain、Graph、Workflow 三个层次的编排机制,构建起了智能体运行的“神经系统”。

这三者的关系可理解为:

❝Chain 是顺序的逻辑流,Graph 是结构化的控制流,Workflow 是动态可管理的执行流。


Chain:线性任务链,最简单的编排单元

Chain(链式编排) 是 Eino 编排体系的最基础形式,强调的是任务的线性执行

一个 Chain 就是一组组件按固定顺序连接起来,前一个的输出成为后一个的输入。 在语义上,它类似于传统编程中的“流水线(Pipeline)”。

例如: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输入文本 → Embedding → Retriever → ChatModel → 输出回答

在 Eino 中,Chain 的特点包括:

  • 每个节点都是独立组件;
  • 数据自动传递,无需手工 glue code;
  • 支持流式执行与事件观测;
  • 可插入中间处理节点(如过滤、格式化、日志等)。

适用场景:

  • 简单的问答任务;
  • 单阶段的 RAG 检索问答;
  • 文本生成、摘要、翻译等。

Chain 是最“轻量”的编排方式,但当逻辑需要分支、条件或多 Agent 协作时,就需要更强的结构—— Graph。


Graph:让编排拥有"结构与条件"

Graph(图式编排) 是 Eino 在 Chain 之上扩展出的第二层能力。 它允许开发者定义一个有向图(DAG),节点代表组件,边代表数据与控制流。

相比 Chain,Graph 支持:

  • 分支逻辑(Conditional Flow):根据模型输出或状态条件执行不同路径;
  • 并行节点(Parallel Execution):多个组件可同时运行;
  • 聚合节点(Aggregation):汇总并行任务的结果;
  • 动态路由(Dynamic Routing):通常由一个大语言模型(LLM)或规则引擎根据输入内容决定下一步的执行节点。

Graph 的出现,使得智能体系统能够更智能地决策执行路径。

例如: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 判断任务类型  
   ├── 若为搜索任务 → 调用 WebSearch Agent  
   ├── 若为计算任务 → 调用 Calculator Tool  
   └── 若为问答任务 → 调用 ChatModelAgent
→ 汇总结果 → 输出

这种机制在复杂多步任务、决策型 Agent 中尤为重要。 在内部,Graph 使用异步调度与事件系统来确保各节点独立执行并能相互协调。


Workflow:Eino 的“超级编排引擎”

当 Chain 和 Graph 解决了结构层面的问题后,Workflow(工作流) 则进一步扩展到运行时层面的动态管理与控制

Workflow 是 Eino 中最强大的编排层,具备以下特征:

特性

描述

状态化执行

每个节点都有生命周期,设计上支持暂停、恢复、回滚

多 Agent 协作

可在不同节点运行不同 Agent,支持嵌套与消息传递

异步事件驱动

节点之间通过事件流通信,无需同步等待

并行与条件控制

支持 DAG 拓扑结构,可定义复杂逻辑

可观测与审计

结合 Event 系统,记录全过程日志与指标

换句话说,Workflow 是一个:

“既能描述智能体逻辑,又能掌控执行状态”的高级编排系统。


Chain vs Graph vs Workflow:三层能力

能力层级

主要用途

典型特征

应用场景

Chain

线性任务

顺序执行、易于理解

文本问答、文档摘要

Graph

结构化流程

分支、并行、条件

复杂决策、多步骤任务

Workflow

动态执行

状态化、事件驱动、可恢复

多 Agent 协作、生产系统

三者并非孤立,而是递进关系:

  • Chain 是基础;
  • Graph 构建逻辑复杂度;
  • Workflow 负责控制系统运行时行为。

Workflow 的事件驱动与状态管理

Eino 的 Workflow 不仅定义流程,更定义“执行逻辑”。

其核心机制包括:

  • 事件流(Event Stream):节点之间通过事件(Event)传递数据与信号;
  • 执行上下文(Execution Context):保存状态、输入、输出及中间结果;
  • 断点恢复(Checkpoint):当系统中断时,可从最后一个节点恢复;
  • 异步执行(Async Runner):支持高并发与流式输出;
  • 任务可视化与追踪(Tracing):通过统一的事件系统收集执行轨迹。

这使得 Eino 的编排不仅是“逻辑流”,更是“可运维的执行系统”。 从设计上,它能自然对接分布式执行环境,甚至可拓展至微服务编排层。


现实应用:从 RAG 到 Multi-Agent 的进化

在实际应用中,Eino 的三层编排能力可以支撑不同复杂度的任务:

  1. 简单问答系统(Chain)
    • Input → LLM → Output
    • 适用于 ChatGPT 式对话、FAQ、文本生成。
  2. 知识增强系统(Graph)
    • Input → Retriever → Reranker → LLM → Output
    • 支持知识检索与动态路径选择。
  3. 多智能体系统(Workflow)
    • Supervisor Agent → Worker Agent → Tool → Aggregator
    • 可实现自主规划、子任务分配与结果汇总。

这种层级式演进设计,让开发者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聊天原型逐步扩展到完整的智能体系统,而无需更换框架或推翻原有逻辑。


编排的工程价值

Eino 的编排系统不仅是逻辑组织工具,更是工程治理的核心支撑。 它带来三大核心工程价值:

  1. 解耦与复用 各组件和 Agent 独立存在,易于测试与替换,支持微服务式扩展。
  2. 可观测与可调试 每一步都有事件记录,能追踪完整执行路径,方便问题定位。
  3. 稳定与容错 通过状态管理、Checkpoint、重试机制确保系统在长时间任务中保持稳定。

强大的编排能力,是 Eino 作为智能体框架的核心价值之一。它让智能体系统具备:

  • 可描述的流程逻辑
  • 可执行的运行机制
  • 可控制的状态管理
  • 可协作的多 Agent 能力

❝Eino 的编排系统不是“让模型能说话”,而是“让智能体能工作”。


总结

Eino 的设计哲学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命题:

❝让 AI Agent 真正走出实验室,进入生产系统。

在这一系列章节中,我们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现,完整解析了 Eino 的体系结构:

  • 组件层(Components):定义模型、工具、检索、索引等基础单元;
  • 编排层(Chain / Graph / Workflow):构建智能体行为逻辑;
  • 智能体层(ADK):封装 Agent 的思考、行动与协作模式;
  • 工程层(State / Event / Monitor):保障系统稳定、可控、可恢复;
  • 生态层(CloudWeGo Integration):无缝融入企业微服务体系。

这五层结构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能体系统操作框架」,让开发者可以像搭建微服务一样,搭建可运行、可观测的 AI 智能体。

在众多 Agent 框架中(LangChain、Autogen、CrewAI、LlamaIndex 等),Eino 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语言选择(Go),而在于工程思维的完整落地

维度

Eino

其他框架

语言生态

Go,稳定高效、企业级

Python,灵活但难运维

类型安全

强类型,编译期可控

动态类型,运行期易错

执行模型

并发原生、状态可恢复

依赖语言运行时(如 asyncio)

协作机制

内置多 Agent 协作范式

需自建流程或脚本

监控体系

原生事件流与状态观测

多依赖第三方

目标定位

工程生产、可部署系统

原型验证、研究实验

❝Eino 不只是“让模型能工作”,而是“让智能体系统能运营”。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11-0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木有枝枝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Eino 是什么
  • 核心组件体系
    • Eino 组件体系总览
    • ChatModel:与大语言模型交互的中枢
    • Tool:赋能智能体的外部能力
    • Embedding / Indexer / Retriever:知识检索的基础设施
    • Memory 与 State:让智能体拥有“记忆”
    • Document Loader 与 Splitter:文本数据入口
    • Callback / Event:可观测的执行系统
    • Runner / Chain / Workflow:组件的执行与编排容器
  • 编排能力:Chain / Graph / Workflow 如何驱动流程
    • Chain:线性任务链,最简单的编排单元
    • Graph:让编排拥有"结构与条件"
    • Workflow:Eino 的“超级编排引擎”
    • Chain vs Graph vs Workflow:三层能力
    • Workflow 的事件驱动与状态管理
    • 现实应用:从 RAG 到 Multi-Agent 的进化
    • 编排的工程价值
  • 总结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