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书评人工智能(二)

造就适者:DNA和进化的有力证据

The Making of the Fittest :DNA and the Ultimate Forenis Reord of Evolution

作者:[美]卡罗尔 Sean B. Carroll Copyright©

译者:杨佳蓉

校对:钟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2012年11月

简评:这是今年刚刚故去的复旦大学钟扬教授作为校对的专著,也谨以此纪念这位忘我的学者。把这本书作为人工智能方面的阅读考虑,是因为,如果不能从生命进化的宏大视角去观察人工智能的演化发展,在众说纷纭的氛围中,对人工智能的本身及未来会莫衷一是。如果仔细比较,不难发现,生命的进化与技术的演变,是如此的相像和一致。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布莱恩•阿瑟就指出这一现象。实际上,技术和经济,不过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生物(现代智人)的一种相对特殊的生命活动罢了。书中提到,进化论的日常算法有三部分构成:机遇、选择和时间。人们惊奇于生命和智能的复杂性,只不过是没有考虑到数百万年漫长岁月中沧海桑田的变迁。不过,在人工智能或者说在人类智能中,却存在着自然演化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鲍德温效应”(与拉马克进化相接近)。基因能够变异,更可以“不朽”。如果认可进化论或者愿意从进化视角去观察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选择和时间,将给予人类进化一个更为宏大、意想不到的未来。

《生命的未来:从双螺旋到合成生命》

Life at the Speed of Light:From the Double Helix to the Dawn of Digital life

作者:[美]克雷格•文特尔 J. Craig Venter

译者:贾拥民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16年6月

简评:作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人造生命的科学家。本书从薛定谔的著名演讲开篇,详细描述了合成生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根据作者的乐观估计,在未来的几年内,人们将能够把数字化的信息转换为活的细胞,然后再把这些活的细胞转变为复杂的多细胞生物体,或者“打印”成三维的功能性的组织。打印生物体仍然有待时日,但是很快就会成为现实的可能。人们正在朝着一个无疆界的世界前进,电子和电磁波将会把数字化的信息传送到这里或那里以及任何一个地方。而在这些“信息波”的基础上,生命将会以光的速度移动。在合成生物的世界中,DNA成了软件,细胞成了工厂,算法培育出了生命。书中说到,给他8分钟,就可以创造一个“火星人”(火星上的生命),意思是,通过电磁波传输(火星距离地球8光分——光走8分钟的距离),在地球上发指令,在火星上就可以“打印”出来。生物的信息化、编码化时代正在来临。

《科学的极致:漫谈人工智能》

作者:集智俱乐部

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15年8月

简评:集智俱乐部是国内一个围绕人工智能进行学习讨论的研究者共同体,出版了一些值得拥读的著述。本书由多位作者单篇论述构成,从人工智能的起源一直谈到人工智能的应用。想弄清楚“图灵机”究竟是什么、如何工作的,想了解过去几十年中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那些仁人志士们的所作所为,想知道算法和智能未来究竟会怎样……这些问题,本书都可以给出回答、脉络或者线索。有意思的是,在讨论注意力的时候,引入了预测生物体的能量消耗F和体积M之间关系的Kleiber定律,试图从卡诺热机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人类思维运动的规律。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The Society of Mind

作者:[美]马文•明斯基 Marvin Minsky

译者:任楠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16年11月

简评:人类智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大脑,尤其是我们的新皮质,那里面有着至今数不清的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神经元。智慧的表现是这些百千亿计的神经元细胞共同协作的结果。明斯基把大脑形象地称为“心智社会”,犹如无数人组成的社会那样运作有序高效。本书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书中,明斯基提出了很多至今读起来依然非常光辉的真知灼见,不仅仅是对你想要了解的大脑有关,实际上,与你每天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如他提出,光学得多还不够,还要学会如何有效地管理学到的知识。所谓的天才,正是那些能够有效管理所学的人,而不仅仅是博览群书的人。针对理智与情感,他认为并不是像我们曾经认为的那样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互为交织的。他把大脑中的“智能体”区分为“多忆体”和“独原体”等类型。这其实也说明了,要想拥有更为强大的智能,首先需要更为强大的记忆,然后是更为有效地管理这些记忆,那些灵光一现的思维火花,正是来自于不同智能体之间建立起来的新连接。

《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

How the Mind Works

作者:[美]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Copyright©1997 by Steven Pinker

译者:郝耀伟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16年2月

简评:这本书可以和《心智社会》对照着看,都是平克的重要著作。他在书中就提到智能进化,就是足够的变异、足够的时间的足够结果(最后一个足够是我的注释)。其中,鲍德温效应,一种近拉马克式的进化在智能演进过程中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平克认为,群居,是人类智能进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或者环境条件。当然,视觉、手和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他所提到的“肉还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货币”,反过来对于解释金融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倒是也非常有启发——货币就是人类社会能量交换和传递的载体。平克解读了视觉、情感、推理和社会关系。在视觉部分,他解释说,立体视觉对于我们理解物理世界和进行机械制造非常重要。在推理部分,他批驳了“华莱士悖论”,我们远古祖先有关狩猎的计算,并不比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计算更低级、更简单。在情感部分,他指出动物的自私自利,可能就是生物体间“军备竞赛”的动力来源。在社会关系部分,他指出,现代智人痴迷于亲属关系。总体而言,他认为,人脑进化得有些晚了,进化结束的也有些太早,我们人脑的进化可能已经停止了,因为没有环境的压力。不过,好消息是,新近的研究表明,科学家似乎已经认定我们还在进化。其实,从进化的角度而,人工智能(或者说对人类智的能模拟和仿生)的发展,正开始给人脑进化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这一次,就看我们能否再次飞跃了。

《算法时代》

The Formula

作者:[美]卢克•多梅尔 Luke Dormehl

译者:胡小锐 钟毅

中信出版社,北京,2016年3月

简评:本书用生动的案例,阐释了人的行为是如何被预测的。从引用的观点和案例可以看出,人体正在被自我量化,未来对人体的算法改进,也不能说没有可能。他还给出了一个可以预测名人婚姻关系破裂概率的算法公式,据说精准程度令人惊讶。作者也提出了担心,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1984》描述的反乌托邦的社会场景,在60多年后的今天,篡改历史在技术上已经成为一种可能。

《终极算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世界》

The Master Algorithm:How the Quest for the Ultimate Learning Machine Will Remke Our World

作者:[美]佩德罗•多明戈斯 Pedro Domingos

译者:黄芳萍

中信出版社,北京,2017年1月

简评:作者以深入浅出、环环相扣的叙述,把当今最主要的五种人工智能前沿算法做了汇总说明。主要学派包括符号学派、联结学派、进化学派、贝叶斯学派、类推学派。每个学派对其中心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一个辉煌、来之不易的进步,但真正的终极算法应该把5个学派的5个问题都解决,而不是只解决一个。我们迈向终极算法的第一步会简单得令人意外。事实证明,要将许多不同的学习算法结合成一个并不难,利用的就是元学习。最后,他批评了库兹韦尔的过拟合,并提出了“技术人”的新未来。事实上,在本书中,既可以看到较为深奥的数理知识,也可以读出人文情怀。

《脑机穿越:脑机接口改变人类未来》

Beyond Boundaries:the new neuroscience of connecting brains with machines——and how it will change our lives

作者:[巴西]米格尔•尼科莱利斯 Miguel Nicolelis

译者:黄珏苹 郑悠然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15年3月

简评:这位来自巴西的科学家,1989年加入了费城哈内曼恩大学查宾的研究项目,对脑机接口展开了深入研究。书中指出,大脑不是被动的信息解码者,而是充满活力、分散的现实塑造者。这种现实由大量反馈神经通路,本地的、调节的以及前馈的神经通路构成,它们魔法般地变出了一个广大而复杂的有机时空网格。在书中提出了多个神经元工作原则。他认为,思维是广阔的“神经元银河”的产物,在我们的头颅中,“神经元银河”定义了意识的内在宇宙。他预测,未来10~20年,脑机接口技术将变得更加普遍,它可以使我们将计算与虚拟工具、装置及环境融合起来。这其实也暗合了主动进化的含义。

《人工智能的未来》

How To Create A Mind:The Secret of Human Thought Revealed

作者:[美]雷•库兹韦尔 Ray Kurzweil、

Copyright©2012 Ray Kurzweil

译者:盛杨燕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2016年3月

简评:库兹韦尔不仅是为科学家,还是一位高产的专著作家。这本书开篇,就以《物种起源》谈起。所以,你看,讨论人工智能,不能光看那些技术及其影响的本身,更要把人工智能置于整个生命进化过程之中。在书中,库兹韦尔指出,虽然人类只拥有简单的逻辑处理能力,但却拥有模式识别这一强大的核心能力,人类经历的丰富多彩是大脑新皮质中数以百万计的模式识别器在同时考虑输入的结果。我们大脑的新皮质中大约有1015种联结,而基因组中的设计资料却只有2.5亿字节(无损压缩后),因此,联结本身是不可能预先确定的,后天培养和经验体验非常重要。有意思的是,他指出,灵长类特有、人类拥有最多的纺锤体细胞,是在婴儿大约4个月的时候才开始出现,并且在他们1~3岁的时候开始显著增加。孩子处理到的问题和感知(如爱情)这类更高层级情绪的能力形成于同一时期。所以,他认为,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爱情存在的本身就是为了满足新皮质的需求;如果我们没有新皮质,性欲对保证繁衍来说已经足够了。和霍金斯的同名专著的观点一样,他认为,智能的基础或者说核心在于预测——进化大脑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预见未来。

《最有人性的“人”: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启示》

The Most Human Human

作者:[美]布莱恩•克里斯汀 Brian Christian

Copyright© 2011 by Brian Christian

译者:闾佳

人民邮电出版社,北京,2012年10月

简评:作者是“洛伯纳大奖”(Loobner Prize)的获得者。洛伯纳大奖是由一位富豪——便携式跳舞毯大亨休•洛伯纳(Hugh Loebner)创办的,其秉承的精神是“图灵测试”,第一届洛伯纳大奖赛于1991年11月8日在波士顿计算机博物馆举行。作者认为,今天我们对大脑左半球太过于“偏爱”,以至于人工智能似乎只能沿着“理性”的维度发展。所有这些“半球偏爱”或者“理性偏爱”、“分析偏爱”,与其说是对左半脑的偏爱,不如说是对分析式思维和语言阐述的偏爱。但实际上,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家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于1971年提出的“7—38—55”规则,你想传达的信息,55%出自你的身体语言,38%出自自你的语气,只有区区7%出自你选用的字眼。这就意味着,要在图灵测试里证明自己是个人,你所用的就只有这7%。这其实很有问题的。要创造最有“人性”的“人”,就必须充分考虑剩余的93%。作者提出:一台计算机要具备人类的智能,并不需要回答你的句子,只需要将你的句子补充完整即可。

作者:李万,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08B0PYW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