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杀熟”的黑锅,大数据不背

最近,有微博网友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价格长年在380元到400元。一次偶然,他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价格约300元。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坦言,现在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很普遍,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2月28日《科技日报》)

我们习惯了享受互联网经济,但一些平台或网络公司若在用户个人信息上动歪脑筋,就可以实现精准“杀熟”。从表面看,网络公司通过大数据算法是给用户提供便利,但实则是检索收集用户的消费行为以及习惯,并根据用户的价格敏感度,实现精准对应。很多消费者有自己的消费习惯,热衷于和一些商家持久打交道,很大程度上在于信任商家。但是,这种信任应该是消费者与商家相互的。如果消费者信任商家,而商家却为了利益坑害消费者,甚至不择手段行“杀熟”之举,就难以保持住消费者的“忠诚度”,一旦消费者明白后,商家也落不下什么好。

当大数据成为“危险的‘懂你’”时,我们就须及时进行反思与改进。我们要明白“杀熟”的不是大数据,而是背后的平台或网络公司经营者。以利用大数据“杀熟”为例,当成为一种行业常态时,受伤害的必然是消费者;而对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而言,也未尝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如今,大数据早已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杀熟”的黑锅不能让大数据这一技术来背,也绝不能让大数据成为行恶助恶的凶器。如专家所言,“就现实情况来说,大数据隐私挖掘的杀伤力,已远远超过了大数据隐私保护所需要的能力。”规避大数据带来“杀熟”之痛以及隐私泄露,不仅需要商家的良好自律以及依法行事,更需要从法律规定上,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进行严格限制,相关部门施行监督和管控,也十分必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杨玉龙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01C08ZB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