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大数据“杀熟”,搅乱市场当付代价

最近,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据悉,部分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是一种普遍现象。(2月28日《科技日报》)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大数据”显然也不例外。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在享受大数据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它会被人利用伤害我们。比如有人指出,“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还有人表示,“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这或许就是某些商家用大数据“杀熟”,让熟客付出更多代价。

商家之所以用大数据“杀熟”,既是因为掌握了熟客相关数据,懂得如何下手;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对价格信息缺乏全面了解,让商家钻了空子。商家这么做是为了多赚钱,而现行法律和监管则对商家用大数据“杀熟”约束不足。

商家能掌握消费大数据,是由于部分大数据在开放与保护方面存在问题。大数据开放,给了部分商家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的机会;而保护不到位,消费者个人数据就被用来牟利。所以,专家建议,从法律上应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行为;增加“被遗忘权”等法律条款,即网民有权要求相关网络删除“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碎片”。

除完善相关法律外,笔者以为,还有一些更高效的办法来治理商家用大数据“杀熟”。因为完善法律需要一个过程,而这种“杀熟”现象损害了市场秩序、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急需要出手治理,只有让这类经营者付出代价,才能规范市场。比如,某些商家在挖掘消费者数据过程中,有没有违反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需要调查和认定,一旦触及法律“红线”则当依法查处。

再如,这种“杀熟”现象大多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既不符合《价格法》第七条规定的“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恐怕也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的规定。因此,“被宰”消费者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而有关部门则应该介入调查,看看相关商家是否违规,只有严肃查处违规商家才能“杀一儆百”。

另外,还应该建立大数据方面的黑名单,一方面让那些利用大数据“杀熟”的经营者——即进入黑名单的企业,今后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受到适当限制;另一方面,也提醒消费者不要上当受骗,网络账号显示的某些价格等信息未必合理、真实。如此,也能让消费者对这种商家“用脚投票”,使其得到市场真正的惩罚。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01C0D8DH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