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数据“杀熟”:技术之罪需要规则规避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2月28日《科技日报》)

大数据“杀熟”,说白了,就是“看人下菜”。不过,与传统“看人下菜”不同的是,相关电商平台用同样的菜,标出了不一样的价格。当这样的真相大白于天下,网友们才发现,被“杀熟”的现象在这个轻而易举就能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的当下,早已是普遍现象。

大数据是工具,工具本身是无罪的。但是,到了商家那里,利用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明显违背了起码的市场公平原则。无论是旅游APP、打车APP,还是购物APP,都应该遵守起码的公平原则,童叟无欺,杜绝价格歧视。但是,如果没有强硬的规则约束,在唯利是图的资本面前,童叟无欺、价格公平就很容易成为传说。

价格不公,只是大数据分析结果之罪的一种。在网上,网友们曝光出了更多的内幕。比如,如果大数据发现消费者在购物平台上的投诉较少,那么,商家们会选择一些残次品发货,对投诉较多的、喜欢打差评的消费者,就必须要用好一些的商品;再比如,许多实体店的打折优惠已经到了二三折,团购APP上的价格却仍然显示半价……

大数据固然是无罪的,但是如果规则阙如,商家利用大数据行不轨之事是必然的。造成“了解我的人,伤我却是最深”的局面,既伤了利益,又伤了感情。应该说,在大数据大发展、大运用的当下,必然会让大数据恶魔的一面暴露出来,在电商业务如此发达的今天,这样的问题迟早会曝光出来。

有关部门必须站出来回应消费者的质疑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公平正义和井然有序;及时查处这种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尽快制定约束这种现象的规则,尤其包括大数据等技术工具的使用规则。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01C0F75C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