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医药妙趣】莫让“同名异姓”的药君成为害群之马

点击图片了解活动详情

汉字是记载中华文明的符号,而中医药作为中国的国粹,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者的渊源,自文明的出现便开始生根发芽。从古老的表意汉字,去认识与解读中药,以字载意,晦涩深奥的中药气味就变得别有意趣。

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植物、动物的医疗价值,进而用于实践,这就是药物起源。甲骨文里的“药”是会意字,造字的本义为可以医治疾病,消除病痛,从而使人舒适、快乐的草本植物。字的意象,上部是“草”,表示草本植物,中药以植物性药物为主,因此,本草就成了中药的代名词。下部是“乐”,表示消除病痛带来健康舒畅的心情。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是阐明药物功效的主要依据,也是构成药物性能的重要部分,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气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古人首先通过口尝的方式来辨识和区分中药四气,比如咀嚼薄荷时口腔里会感到清凉,因此薄荷的气就归类为“寒凉”。除了口尝的感觉外,人体对中药的反应,也能反映中药的四气,比如冬天吃羊肉,身体感觉暖和,那么羊肉的气就是“温热”。

目前发现最早出现的“寒”字,其外部犹如一个房屋,屋内的中间是面朝左站着的一个人,一只大脚踩着两块冰(即两横),真是寒从脚起,所以古人在房屋的周围塞上了四把草,用来挡住寒气。“寒”的本义就是“寒冷”,如《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热”的甲骨文像是一个人双手高举火炬焚烧草木的样子,《说文解字》:“热,烧也。”造字本义:引火加温。后人将金文字形中的“火”写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四点底”。

“温”字本为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温”“人”旁的四个小点是水汽,像人在容器中洗身的样子,所以有“温”义。“温”字的本义是“暖”,如王充《论衡·寒温》:“夫近水则寒,近火则温。”

“凉”,京表示守望的高楼,凉的造字本义为高海拔地区的水结冰,天气始寒。后用两点水代替三点水,突出“结冰”。古人认为“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功效。五味的产生,一开始也是通过口尝,是药物真实的味道反应,后来人们通过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不一样的功效,从而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酸”以“酉”为部首,则与酒、酪等有关,“夋”为孩童脚软、站立不稳的样子。口尝酸味时,人的味蕾受到刺激进而促进唾液分泌,牙根发软如孩童站立不稳的模样,而酒、酪等需要经过封藏酿制而成,因此酸味被寓有良好的巩固脏腑气血的封藏之力。酸味药主要分布于收涩药和止血药中,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之功效,多用于正虚无邪的滑脱之证。常见的有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固精缩尿,煅龙骨固崩止带等。“望梅止渴”这一典故耳熟能详,梅子味酸,能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以达到止渴的目的。

“苦”为形声字,草字头的古体字像春回大地、百草丛生的样子,古即久远,造字本义:采集时发现的古老植物,味苦似黄连。良药苦口利于病,好药往往味苦难咽。苦味药主要分布在涌吐药、泻下药、理气药、清热药、活血药和祛风湿药中。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祛湿、降逆、泻下等功效。即具有清泄火热、泄气降逆、通泄大便、燥湿、泻火存阴等作用。比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大黄泄热通便等。

“甘”是会意和象形字,其甲骨文的外形是个“口”,当中的小横是指事符号,也就是指着舌头所在的地方,表示这里最知道甜。甘味药主要分布在补虚药、消食药、安神药和利水渗湿药中。《周礼·疡医》:“以甘养肉”,多吃甜食会发胖,这也是很多爱吃甜食的女孩的最大困扰。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比如人参味甘,可以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可以缓急止痛,药之国老甘草,也是典型的代表。

“辛”为象形字,其甲骨文像是一把平头刀的样子,上部是刀头,下部是一个木柄。辛味药主要分布于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里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及理气药中。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等功效。比如,吃芥末,会有明显的通鼻窍作用,这就是辛的开通、发散作用。再如,受风寒鼻塞流涕、头疼恶寒,此时喝一碗姜汤,盖上被子,发一身汗就好多了,也是利用生姜的辛温来发散风寒。

“咸”是会意字。甲骨文“咸”的“戉”部像是战斧之形的古代兵器,“口”是人民居住地,表示全民皆兵,意即武装御敌。古人称军队守城为“或”,把全民皆兵称之为“咸”。咸味药主要分布在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中。能软、能下,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等功效,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等证,比如芒硝泄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咸寓以全民皆兵,这么强悍的队伍,还有攻不下的城堡、抵御不住的敌军么?则咸能下。因此,能软、能下并不是空穴来风。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与中医药同根同道。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四气五味是中医界从古代沿袭至今的名词,追本溯源,从文字看中药,宛若看到了我们古代民族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民俗和特定条件下的历史画面。

作者简介

杨雅瑾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药剂科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中药学、药学科普、药学质控。

审稿专家

陈锦珊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研究方向:药事管理、临床药学。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sGRs12BVpaVHk1TkWGqSYx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