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走访高桥实验中学:关于AI,你知道多少

“在沪九年义务教育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关教学的调查分析”项目实践纪实

(图1-学校校门)

2018年1月23 日,来自复旦大学软件工程大一的社会实践组员们,前往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高桥镇的一所公办初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进行为期一天的调查走访。

(图2-学校访客证)

●走访目的

本组的实践课题为:在沪九年义务教育对于人工智能相关教学的调查分析。故而该次走访的主要目的为:从学生、其他科目老师、相关科目老师、采访人员所见所闻四个角度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该学校相关知识教学的整体情况,再加以映射到整个上海市公办初中的教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现状中的不足出发,根据专业知识讨论得出解决的方案。

实践小组的成员们携带着前期准备好的调查问卷与问题大纲,步入这座美丽而宁静的校园。

(图3-学校内景)

(图4-学校内景)

(图5-学校内景)

(图6-学校内景)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概况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上师大附属高桥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92年的上海市高桥实验学校,1998年更名为上海市高桥中学西校,2006年9月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高桥实验中学”。学校隶属浦东新区教育局,由上海市特级校长、原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正之担任校长。

学校占地面积46.7亩,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设计容量为44个教学班。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余名,教职工100余人。硬件设施堪称浦东新区一流。拥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1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录播教室1个,专业比赛室内球类馆1座,室外篮球场4个,计算机房3个,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各1个,完备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实验室,专用会议室3个,所有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流的图书馆。

学校师资力量优异,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居于区域同类学校前列,社会声誉呈不断上升势头。学校以“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为办学思想,依托上海师大、上海师大附中和浦东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创设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培养“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的初中学生。

学校关注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个体性、终身性和协调性,主体性德育为学生自主能力、人文素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和条件;以创区素质教育实验校为契机,积极打造民主教学特色,研发近30门校本课程,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努力贯彻并不断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在课程建设中发展、在教育科研中发展”的教师专业化理念;研究摸索提炼精细化、扁平化学校管理经验,健全并不断完善制度化管理、民主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初步形成“刚柔相济,人文为上”的管理模式。以管乐、舞蹈为品牌的艺术教育项目在区、市已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力。

学校获上海市绿化合格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区“红旗大队”、区“新长征突击队”、局“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被命名为区行为规范三星级示范学校、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目前,学校正朝着内质优化、有特色、有示范作用的浦东新区素质教育实验校的目标昂首迈进!

从以上这段摘自百度的学校概况中可以看出,该学校是一所隶属于浦东新区教育局的公办初级中学,教学内容在九年义务制教育所划分的区域之内,符合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对象的主要特征;同时,作为一所教学特色是管乐舞蹈等艺术相关的学校,该校“人工智能”相关的教学更可以给我们作为参考,更能清楚地意识到上海市大部分初中对于相关学科的重视程度,与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形成对比,在本组之后的总结现状和讨论得出方案的环节中,作为样本之一使解决方案更加全面,具有可参考性。

●走访流程

(图7-学校内景)

由于此时是学生们的课堂时间,我们只能在校园中闲逛了一会,在学生处老师的示意下,走进了学校的信息楼。

(图8-学校信息楼)

学校的信息楼中是相关学生处、教导处老师的办公室,以及与信息相关的办公室与教室。在走访同学进行参观的时候,可以发现机房的维护工作很到位,但是作为仅仅供给“信息科技”一门课的教室,数量相比于其他多媒体教室,还是比较悬殊的。

(图9-学校计算机教室)

(图10-学校信息办公室)

●采访信息信息办老师

Q:目前学校有没有相关的人工智能方面的兴趣指向性的教学?

A:目前还没有人工智能教育,但是我知道有很多的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在向区教育部部门的装备部门推荐。

Q:信息科技课的更新方面?

A:之前注重技术,现在更加注重渗透信息的素养、检索、筛选、甄别判断、知识产权。(感性上面的认识)

Q:选修课有没有编程方面的教学?

A:目前暂时没有。该老师负责教学flash制作,坦言作为一所公办的初级中学,属于义务教育,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素质不一,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较为严重,这类课程很难进行下去。

Q:观察信息科技的课本?

A:课本从2008年开始就没有更新过,比较老旧。

●采访学校老师

(图11-学校老师办公室)

Q:老师对人工智能相关的话题了解吗?

A:尽管对于人工智能不太了解,但是上课有时会涉及到相关的话题;学生们作为更年轻的一代,对于电子智能设备的知识肯定也比老师们多。

Q:在教学方面有使用过利用人工智能的设备吗?

A:在教学方面用的不是很多;作为比较老派的教师,还是在应用传统的上课模式;对于语言识别很感兴趣,同时希望学校能有相关的设备应用于课堂教学。

●采访班级学生

等到学生午休之时,本实践小组终于见缝插针地走进班级,随机采访了几个同学。

在征求了班级同学的允许之后,我们正式进行采访,并且留下了采访视频。

本实践小组成员随机抽取了两个班级的同学,在采访了一系列问题后,总结了该学校初三年级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一些共性特点。

特点如下:

作为初三学生,由于升学压力较大,在过往三年的学习中,老师都较为注重中考科目的学习,即语、数、英、物、化、体,在其他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在课堂上从未接触过“人工智能”的知识。

尽管在课堂上对于相关内容学习得较少,但同学们对于人工智能饱含兴趣,当采访同学询问全班是否有意愿学习相关知识时,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

而作为初中学生可以接受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课——信息科技(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的校本课程),大部分同学表示内容较为简单,课可划水”而过等等,可以保证及格率。

而极少数同学对于相关的知识表现了极高的兴趣。在采访同学问出一些编程相关知识后,在一片鸦雀无声之中,有极少数同学可以较快较准确地说出诸如“C++”等语言,课后他也联系了采访同学,表示了他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愿景。

本实践小组成员认为,尽管升学压力大,学校应该针对那些有兴趣,想学习的同学一些机会。将相关的知识在低年级选修课上,以兴趣为主导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以轻松体验的形式教孩子们简单的编程思想,让孩子在日后择业就业时,让孩子在日后择业就业是,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视野。

撰文|黄佳妮

摄影|秦佳颖

编辑 | 高雪莲

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实践部

复旦大学叶耀珍楼413室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08G1PA8A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