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CEO变董事长,余承东是明升暗降,还是在下一盘造车的大棋?

如果你是从2010年前后开始关注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那么对余承东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从2011年执掌华为终端业务以来,余承东就与各种热搜就绑定在了一起。

4月底,华为内部发布人事调整文件,余承东的职务从终端BG CEO调整为终端BG董事长,原职由老部下何刚接任。

明升暗降?想得有点多

客观来说,余承东执掌下的华为终端业务,一直都很有新闻性以及讨论热度。但从整个华为公司来看,它还是一贯的低调作风,余承东职务调整这件事儿,华为官方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态。

不过由于余承东的高调,很多人还是有一种看热闹的心理,相信余承东的职务调整是“明升暗降”,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生。

但实话实说,这种想法有点戏太多。余承东职务调整之后,仍然是华为常务董事之一,而华为现在的常务董事,只有8人,除去徐直军、胡厚崑、孟晚舟三位轮值董事长,余承东算是权力大、地位高的核心决策层。

除此之外,这次余承东职务调整,还加上了一个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的职位。华为的IRB,全称是投资评审委员会,主要决定具体业务项目的投资立项,这也是个实权职位。

实际上,现在的余承东没有任何明升暗降的可能性。华为主要有三大事业群:无线(运营商)、终端和企业,其中余承东一个人就带活了无线和终端两大业务,号称圣无线、神终端。

2010年余承东执掌手机业务时,销量仅为300万台,到2019年之前,华为智能手机销量已经达到2.4亿台,一度超越三星跃居全球第一。随着2023年Mate 60系列手机的发布,华为重回高端手机市场,2024年第一季度销量已经重回国内第一。而根据余承东的预计,华为汽车业务有望在第二季度实现扭亏为盈。

也就是说,华为终端与汽车都在走向正轨,网上有些人说的“为问界M7车祸事件背锅”,只是一种无聊的臆想,仅此而已。

到底会不会造车?

现在的余承东,主要有4个职位,是华为8个常务董事中最多的: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也就是说,余承东与终端和汽车业务仍然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余承东“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一职,并不是这次调整后加上去的,而是早在2023年9月22日就进行了调整,但此后余承东依然活跃在汽车业务的第一线。

这次职务调整,更大的可能性是,余承东需要将更多的精力用于终端业务的战略规划,开发布会、微博上打嘴炮这样的事情,交给更年轻的老部下何刚来负责。应该说,这是一次比较正常的职务调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华为的智能手机业务已经逐渐回到正轨,智能汽车业务也即将盈利,已经不需要余承东去充当第一线的战将,它更需要的是掌舵者。实际上,这次接替余承东终端BG CEO职务的何刚,目前连华为董事会都没有进入,这就足以证明两个人的分工。

造不造车,可能是华为这几年最纠结的一次战略选择。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未来几年的战略高地,它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当年的智能手机。

与此同时,华为汽车业务在余承东的带领下,已经掌握了鸿蒙智能座舱、ADS3.0智能驾驶辅助系统、Drive ONE动力平台、途灵智能底盘等各种核心零部件。可以说,除了动力电池之外,华为已经打通了与电动汽车相关的所有核心零部件。

有这样的前景和技术优势,一般的公司早就已经下场造车了。但造车也存在巨大的风险,成本极高,而且华为还面临被美国制裁的压力,这与普通的公司是不同的,因此华为现阶段的原则是不造车,帮助用户造好车,这是一种轻资产、低风险的做法。

不过一切都是会变的,当年华为曾经把“不做终端”写进了“华为基本法”,但余承东执掌下的华为终端在巅峰时贡献了华为60%以上的营业收入。目前华为主要通过智选车模式、Hi模式与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切入手机市场,但这三种模式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华为不太可能长期坚持三种模式并行的发展方式。

如果时机成熟,华为进入整车制造领域也是有可能的,届时余承东也许还会重回第一线。如果华为牌汽车真的出现,那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无疑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消费者也会有更多的优质选择。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L4Ykilac9fyeJLSLo6y4UH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