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长春理工大学刘万强教授课题组在这一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

近日,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万强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张新波、黄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揭示可充水系锌-有机电池中的氢键效应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并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性文章。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郭俊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刘万强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

锌-有机电池由于良好的资源可持续性及安全性,在多种存储系统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然而,由于水系电池中的氢键作用在氧化还原过程中难以表征,其对储能性能的影响还未得到充分揭示。因此,通过一系列小分子氢键模型探究氢键强度对储能性能的影响是进一步了解氢键效应的一种有效策略。研究过程中,刘万强课题组以苯醌为基础骨架,通过连续的官能团修饰合成了一系列具备相同活性位点数量及位置、不同氢键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对一系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证明了氢键变化对材料储能性能的影响,根据FTIR和Raman证明材料的储能机制,并结合DFT计算证明储能过程的结构变化,最后组装成了可空气充电模型,利用氧气对放电状态材料的氧化对电池进行充电,充分发挥了有机电池资源可持续的特点。

目前,此项目得到了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科技局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支持。

记者 殷维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sBlwA30UQHM0Oi01OgXpUY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