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向极地和未来致敬丨南极也有西湖?北极不只有北极熊?这次开放日给孩子们送上一份关于好奇和探索的礼物

6月8日是联合国确立的“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s Day)。这一天,联合国向全球发出蓝色呼唤,提醒我们珍惜与守护那片覆盖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神秘水域。

每年的海洋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二所)都会敞开怀抱,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让更多人走进这个与海洋息息相关的科研院所,共享那份源自深蓝的无尽魅力。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当海洋日特别活动遇上这个孩子们的节日,更多惊喜正被解锁。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从0到1再到∞,中国极地科学考察队踏遍南极和北极,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所以今年的海洋日,海洋二所就邀请大家共同加入了一场特别的旅程——Polar·“极”至蔚蓝2024海洋日开放活动。

这次“2024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海洋二所主场活动”,海洋二所拿出了满满的诚意和科学味,一共发出了600多份邀请函,迅速点燃了公众的热情,报名异常火爆。活动现场,一群群满怀好奇心的小小探险家,在海洋二所科学家们的引领下,共同体验地球的南北极考察之旅,探索好奇的未知与未来。

南极有个“西湖”

珍贵的极地摄影展等你来参观

一走进海洋日现场,就可以看到一张张与极地有关的照片悬挂在场地上。这是海洋二所特别为今年海洋日准备的中国极地考察四十周年主题摄影展。与众不同的是,这里的照片不是专业摄影师拍摄,而是海洋二所的科学家在科考过程中拍摄的,有不少珍贵的影像还是首次公开。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次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起航,海洋二所的28位科学家从杭州出发奔赴南极,他们九死一生,历经艰险,圆满完成了南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见证了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成。他们在遥远的南极竖起了“中国杭州”的指示牌,并把长城站边的一个淡水湖命名为“西湖”。时至今日,这些满载着对杭州这座城市深情厚谊的指示牌依然矗立在南极,记录着这段珍贵的往事。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海洋二所的科学家们从未缺席,40年间共有320人次参加了中国历次南北极科考,对极地的生物、化学、地质、生态等进行了积累与研究,获得了一批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有6人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中国极地科考史上两位院士首席均出自海洋二所。

这次选取了部分精彩照片,有40年前首次南极科考的珍贵史料,也有40年间海洋二所科学家们参加历次极地科考的作业场景以及极地风光,希望带给大家对于极地科考的感性认识,科学考察是为了保护极地,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沉浸式体验极地之旅

解锁各种极地科考“神器”

在海洋日活动现场,能看到不少新鲜的名词。OBS?Argo?听着是不是有点懵,这些可都是海洋探索非常重要的工具哦。在海洋日现场,都可以一睹风采。

OBS的全称是海底地震仪,是一种放置在海底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广泛应用于地球深部构造研究、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等领域。活动现场,海洋二所的老师们跟孩子们生动演示了海底地震仪的构造以及是如何工作的。

Argo的中文名字叫海洋漂流浮标,这个“上蹿下跳”的海洋“小精灵”主要是帮助人类得到海洋内部的信息。在海洋日现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了解Argo浮标在海洋中上浮和下沉的奥秘。

“冰下捕手”,名字听起来很酷,其实它还有个很专业的名称——冰基沉积物捕获器漂流系统。它是海洋二所自主设计的,将沉积物捕获器悬挂在冰下,随冰漂流,以获得冰下颗粒物样品和数据。这个系统也是我国首套冰基沉积物捕获器系统。现场的科学家跟大家分享,在漂流采样期间,冰浮标还曾经遭到北极熊光顾,留下了“熊爪”破坏的证据。

神奇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这个答案,LANDER知道。这个观测平台也是海洋二所自主研发的设备,主要用于北冰洋海底的观测和数据采集。平台上安装有传感器,可以自动获取海底温度、盐度、海流等环境参数。2023年夏季中国第13次北极科学考察时,这个平台成功在北冰洋海底布放,获取了北冰洋海底的数据和底栖生物、鱼类等的珍贵影像资料。

今年还有一个人气打卡点——“固碳魔法师”。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有一种神奇的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活在海陆之间的红树林,自出生便选择了“Hard”模式,但这也让红树林练就了一身的本领。它是众多潮间带生物的家园,候鸟长途迁徙中的驿站;它是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抵御台风、保护海堤。活动现场,海洋二所的科学家告诉大家,这个“全能”的固碳小能手,也是全球变暖的“减速器”。

南极、北极,科学探索无限极

报告厅内,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活动也在轮番上演。

首先登场的是刘亚楠老师的分享——《从南极洲到北冰洋》,他以亲历者的视角,缓缓展开了一幅幅极地的壮丽画卷。“我有幸踏足地球的两极,一次是在南极,那里是企鹅的王国,它们摇摆着身子在冰川间穿行;一次是在北极,目睹了鲸鱼在北冰洋的蔚蓝中优雅跃出水面。”刘亚楠不仅分享了极地的动人风光,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从冰藻到苔藓,从北极熊到企鹅,让孩子们也感受到了极地生命的顽强与奥秘。

张海峰老师的《南下、南下,何惧风狂浪大》讲述了南极科考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他以亲身经历为线索,讲述了科考队员们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我们面对的是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和肆虐的暴风雪,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发了我们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决心。”张老师的讲述,不仅仅是对科考经历的回顾,更让人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伟大。

浙江省科技馆的金牌辅导员们为孩子们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剧《钱学森》,生动再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一腔热血报祖国”的感人故事。演员们深情投入,场景切换间,钱学森先生跨越重洋、排除万难回国投身科学事业的历程,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而后的《生活实验室》实验秀,则让科学变得触手可及,趣味横生。辅导员们利用日常物品,如气球、吸管、醋和小苏打,巧妙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在欢声笑语中变得通俗易懂。孩子们在互动体验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点燃了对科学的好奇与热爱。

极地知识有奖问答是大家最期待的环节,随着主持人抛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问题,现场的气氛瞬间被点燃:“大家知道中国在南极建立了几个科考站?”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其中一个孩子兴奋地喊出了答案:“5个!”“对,它们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和秦岭站。”另一个问题紧随而来:“那么,中国在北极有几个科考站呢?”这次,一个小女孩自信满满地回答:“中国在北极有2个科考站,一个是黄河站,另一个是中冰站!”

还有一面去往北极的旗帜

今年的活动门票设计得很特别,走进海洋二所,撕掉门票上的“冰山”,就可以领取一张科考航行打卡图。这张图不仅是这次活动的导览手册,更是一张通往惊喜的藏宝图,激发了每位小朋友心中的探险欲望。现场孩子们积极打卡,集齐打卡还能抽取这次活动特别定制的小礼物。

现场还有一面蔚蓝色的旗帜格外引人注目。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子,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在这儿写下自己的名字,而这面珍贵的旗子将由下一次参加极地考察的科学家携带出发,和科考船、北冰洋一起合影留念,经过长长的极地旅行再回到杭州。

【Talk】

今天的小启发 明日的大发现

方银霞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

问:海洋二所作为科研机构,组织像海洋日这样面向公众的开放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海洋二所始终秉持着科研与普及并重的理念,我们深知,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探索未知,更在于启迪智慧,激发未来。通过海洋日这类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开放活动,我们希望能搭建起一座从知识殿堂到大众心灵的桥梁。在这里,每一场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每一次近距离接触科研成果的机会,都有可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梦想的种子。今日的小小启发,或许正是明天伟大发现的起点,引领他们未来踏上科研之路,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新一代力量。

问:我们这次的活动主题是“Polar·‘极’至蔚蓝”,为什么定这个主题?

答:1984年,海洋二所的科学家们参加了中国首次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见证了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发端,也成为了我们集体记忆中的骄傲篇章。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展示极地科考的魅力与重要性,还希望能够唤起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极地环境保护等议题的关注,鼓励更多人深入了解极地,共同守护地球家园的蔚蓝边界。

问:接下来海洋二所有哪些发展规划或重点研究方向?

答:海洋二所作为国家海洋科技领域的“国家队”,始终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当前,我们的研究重点涵盖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深化深海资源勘探与利用、强化极地科学研究、提升海洋灾害预警与防控能力等多个核心领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kG12ukcnbOxvPARsmWmnBC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