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动物界全系列】胸喙亚目—介壳虫总科〈蚧总科〉

胸喙亚目—介壳虫总科〈蚧总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胸喙亚目

          介壳虫总科〈蚧总科〉

介壳虫总科(学名:Coccoidea)又名蚧总科,半翅目胸喙亚目下的一个总科。计有23个科,合共8000多个物种,这还未计算已灭绝而只剩下化石的14个科。介壳虫是一类细小的植食性昆虫,有许多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1.演化

蚧为半翅目胸喙亚目的一大分支。一般认为和蚜虫具有共同的祖先,可能在二叠纪开始分化。蚧的雌虫腹气门趋于消失,足退化,足上的刺毛由多渐少,活动能力减退,触角数减少,直至足和触角消失或仅留痕迹;雄成虫复眼趋于消失,拟平衡棒(后翅退化而成)着生的翅钩数也由多变少。新生代开始繁盛发展。多数学者认为,可把蚧总科分为古蚧类和新蚧类两大类群。古蚧类包括旌蚧科(Ortheziidae)、纽蚧科(Phenaco—leachiida,)和硕蚧科(Margarodidae),雄成,具复眼和单眼,雌成虫具腹气门和特殊的圆盘状分蜡腺。新蚧类包括7分支15科,第一分支为非蚧科(Stictococidae),第二分支为胭蚧科(Dact。lopiidae),第三分支为瘿蚧科(Apiomorphidae),第四分支有粉蚧科(Pseudococcidae)、绒蚧科(Eriococcidae)和红蚧科(Kormococcidae),第五分支包括蜡蚧科(Coccidae)、盘蚧科(Lecamodiaspidi—dae)、链蚧科(Asterolecaniidae)和蜂蚧科 (Beesmii—dae),第六分支为胶蚧科(Lacoiferidae),第七分支包括壳蚧科(Conchaspidae)、战蚧科(Phoenicoccidae)和盾蚧科(Diaspididae)。蚧对人类有的有益,有的有害。紫胶蚧和白蜡蚧是有名的益虫,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养殖历史.

2.形态特征

跗节 1~2节,具1爪。雌成虫很难区分头、胸、腹三部。雄成虫口器退化,只一对翅或无翅,翅脉纹只两分支,没有翅痣,与近缘的木虱总科、粉虱总科和蚜总科不同。

初孵化的幼虫很活泼。2龄以后只在很小的范围内爬行,爬行距离也很短,一般只在一个植株的不同部位上移动,或仅在邻近的植株范围内活动。当固定在植物上某一部位吸收汁液时,只微弱移动或终生不动。雄成虫虽然有翅和具较发达的足,其飞翔和爬行能力却十分薄弱。

蚧与寄主植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常可见到单食性的种类,也可见到许多特化的属或科,它们只能在某一固定的植物类群上寄生,例如仁蚧科的全部种类只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但是,大多数的蚧都是杂食性。

雌性成虫不经完全变态,雄虫则是完全变态。通常雌幼虫经过2~3次蜕皮变为成虫。除某些很专化或有复杂变态的种类外,雌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上很相似。在这种情况下,阴门的有无是鉴别雌成虫的最可靠标准。蚧的 1龄幼虫活动力最强,更确切地说,是开始取食前活动力最强。自第 2龄起,雌雄开始分化,也有的是从第 3龄开始分化。这时活动大大减弱。在分化后,雄虫外形变长,通常经过蛹期基本能分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生出翅芽,腹部长出生殖器雏形,口器退化,同时可见到一系列的外部形态变化。再经一次蜕皮、分化就更加明显,前一阶段的器官芽也更变大。在这一时期,虫体完全不活动。雄蛹蜕皮后就羽化为成虫。在盾蚧科,雄蛹的变态是在前蛹期分泌的介壳下进行;蜡蚧科、粉蚧科和硕蚧科,是在前蛹期分泌的棉团中或绒茧中进行。

蚧的生活史通常1年发生1或2代,少数3或4代。繁殖类型有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种。大多数蚧为卵生,也有假胎生的种类。盾蚧科产卵于介壳下,随着产卵虫体向介壳头端收缩,空出的位置用以藏卵。蜡蚧科的许多种类在自己身体下面产卵,腹面体壁随着产卵而逐渐内凹,当产卵结束时,腹面体壁已贴到背壁上,空出的位置用以藏卵。粉蚧科和硕蚧科在产卵期往往分泌白色棉花状卵袋。

3.生态

介壳虫通常都为植物的寄生虫,透过直接侵入植物的维管束系统来吸取植物的汁液为主食。也有以菌类维生的,如:旌介壳虫科(英语:Ortheziidae)的Newsteadia(英语:Newsteadia)属。介壳虫各种主类的大小不一:有些可以小至1-2毫米,有的则在五毫米左右。母成虫都被硬壳或鳞片长期固定在植物上,并不能行动。会分泌出蜡来自我防卫,此物质很像鱼类的鳞片。

所有种类的介壳虫都是植食性的,常以多年生植物为寄生主且天敌不多,所以在农业方面被视为害虫,常见的有:粉蚧(英语:Pseudococcus)、软蚧(英语:Coccus)及盾蚧。少见而人类能利用的只有白蜡虫、紫胶虫(英语:Kerria lacca)和洋红虫等。

有些介壳虫能和蚂蚁共生。

4.分布

世界性分布。在旧大陆和新大陆的热带森林区,蚧的种类最多。在森林草原、草原和半沙漠地带,种类也相当丰富。蚧的极北分布界限是根据袴旌蚧分布的极北点确定的,在北纬67°附近。中国北方分布的特点是:粉蚧科和红蚧科的种类较多,没有胶蚧科的种类,原始的红蚧科和蜡蚧科的种类贫乏,盾蚧科的种类也很少。在长江以南各省种类丰富,主要代表类群为粉蚧科、蜡蚧科、盾蚧科、硕蚧科和胶蚧科。

5.益害

蚧对人类有的有益,有的有害。紫胶蚧和白蜡蚧是有名的益虫,中国已有很长的养殖历史,并具备发展紫胶和白蜡生产的优越条件和丰富经验,长江以南各省是紫胶和白蜡的重要产区。属于蚧类的重大害虫有:为害柑橘类植物的吹绵蚧、橘小粉蚧、橘鳞粉蚧和橘腺刺粉蚧;为害茶树的椰圆盾蚧和黄炎盾蚧;为害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的康氏粉蚧;为害甘蔗的糖粉蚧;为害苹果、李、杏、柑橘、桃等果树的桑盾蚧和榆蛎盾蚧;为害松树的日本松干蚧;为害棉花的珠棉硕蚧等。这些种类分布普遍,时时猖獗,是生产上的重要防治对象。

6.下属科

仁介壳虫科〈仁蚧科〉(Aclerdidae)

链介壳虫科〈链蚧科〉(Asterolecaniidae)

头介壳虫科(Beesoniidae)

壶介壳虫科〈壶蚧科〉(Cerococcidae)

介壳虫科〈蚧科〉(Coccidae)

蜡蚧亚科(Ceroplastinae)

毡蜡蚧亚科(Filippinae)

软蜡蚧亚科(Coccinae)

软蜡蚧族(Coccini)

绵蜡蚧族(Pulvinarini)

洋红虫科〈胭蚧科〉(Dactylopiidae)

秃介壳虫科〈壳蚧科〉(Conchaspididae)

盾介壳虫科〈盾蚧科〉(Diaspididae)

绒介壳虫科〈绒蚧科〉(Eriococcidae)

绛介壳虫科〈红蚧科〉(Kermesidae)

胶介壳虫科〈胶蚧科〉(Kerriidae)

球炼介壳虫科(Lecanodiaspididae)

硕介壳虫科〈硕蚧科〉(Margarodidae)

旌介壳虫科〈旌蚧科〉(Ortheziidae)

澳介壳虫科〈澳蚧科〉(Phenacoleachiidae)

粉介壳虫科〈粉蚧科〉(Pseudococcidae)

粉蚧亚科(Pseudococcinae)

团纷蚧亚科(Trabutininae)

球粉蚧亚科(Sphaerococcinae)

绵粉蚧亚科(Phenacoccinae)

根粉蚧亚科(Rhizoecinae)

非介壳虫科〈非蚧科〉(Stictococcidae)

刺葵介壳虫科(Phoenicococcidae)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cbl2KHAIHuQfGbncHeVEYZ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