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动物界全系列】胸喙亚目—粉虱总科(上)

胸喙亚目—粉虱总科(上)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半翅目

         胸喙亚目

          粉虱总科

粉虱总科(学名:Aleyrodoidea),半翅目胸喙亚目下的一个总科。

1.下属科

粉虱科(Aleyrodidae)

2.粉虱科

粉虱科(学名:Aleyrodidae)是半翅目粉虱总科的刺吸式昆虫,两性成虫均有翅,身体及翅上覆有白色蜡粉,此为其科名之由来。全世界共记录有3亚科、166属、1631种。其中约有46种是经济害虫。

粉虱成虫多喜欢产卵在叶背,卵孵化后的第一龄若虫具有活动能力,往后二、三、四龄若虫其足、触角会退化,固着于叶背上。之后成虫沿着第四龄若虫呈倒T字形之纵、横胸缝破壳而出。因最后龄期与活泼之成虫在外部形态截然不同,且与完全变态类昆虫不食不动之“蛹”大相径庭,因而有第四龄蛹壳之误称,然仍沿用至今。

早期粉虱分类学者察觉成虫标本制作较困难,可用特征少,而蛹壳因为标本采集、制作容易,且经寄主植物的确定可增加鉴定的方便与可信度,所以分类学者皆以第四龄蛹壳为分类特征,然而粉虱的蛹壳一般细小且不明显,在野外或田间采集粉虱时,不一定都采集得到蛹壳。这种情形在幼嫩的植物上特别明显,另一方面,粉虱成虫相对于蛹壳是较为显眼易见,但是目前粉虱成虫在分类上可用的特征仍然十分缺乏,尚未有系统地建立,为成虫方面的鉴定上一大困扰。因此有系统地建立粉虱成虫特征乃迫切需要。

(1)形态特征

小形,粉白色脆弱昆虫。翅脉序简单,若虫阶段后期呈静止状态。本科昆虫通称粉虱。树木害虫,分隶126属,世界约有1156种。小型,体长约1~3毫米。翅展约3毫米,雌、雄成虫皆有翅。喙3节,复眼的小眼群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也有的种类其上、下两部分复眼常有各种不规则的联合或合并。单眼2个,着生在复眼群的上缘。

翅2对,翅脉很简单,前翅径脉、中脉与第1肘脉合并在短的共同主干上,常先分出肘脉,再径脉,中脉分开;有的中脉几乎消失或只存痕迹;肘脉存在或消失,或胫脉也消失;后翅只存留一条脉纹。腹部第1节常柄状,第8节常背板狭,膜质。腹部第9节背面有管状孔,中间是第10节的背板,称为盖瓣和一管状的肛下板,称为舌状器。此一构造是本科幼虫与成虫的最大特点。

雄性成虫具有2片抱握器和稍向上弯曲的阳茎。雌性成虫具有背生殖突和 2个侧生殖突。

卵:烟粉虱卵不规则散产在叶背面,极少产于叶正面,长约 0.20mm,宽约 0.095mm。卵呈长椭圆形,基部有具有短柄,有光泽,基本与叶面垂直,卵柄通过产卵器插入叶表裂缝中。卵柄除了有附着作用外,在授精时,卵柄充满再生质,有导入精子的作用。受精后,原生质萎缩,卵柄为一空管。卵柄周围有一些胶体物质,水份通过胶体物质进入卵中。卵初产时淡黄绿色,以后颜色逐步加深,孵化前呈深褐色。

若虫:烟粉虱的若虫不同时期或不同寄主上有一定变化,有的淡绿色,有的淡黄色。1 龄若虫体长约 0.29 mm,体宽约 0.16 mm,2 龄若虫体长约 0.40 mm,体宽约 0.24 mm;3 龄若虫体长约 0.55 mm,体宽约 0.39 mm。1 龄若虫具有足和触角,孵化时体躯半弯,直至前足抓住叶片,并脱掉卵壳。腹末端有一对明显刚毛,有 3 对足,能爬行。一龄若虫找的合适的取食位点后便固定此处取食为害,直至成虫羽化。烟粉虱的足和触角会在二、三龄时退化,近剩一节。二龄后足会退化,烟粉虱便固定在叶背面上不动,取食植物汁液并分泌蜜露。

伪蛹:伪蛹椭圆形,淡黄色,长0.6-0.9 mm,扁平,背面中央隆起,周围薄,有 2 根尾刚毛,背面有 1-7 对粗壮的刚毛或无毛。伪蛹是重要的分类依据,其主要特征是:管状孔三角形,长大于宽,孔后端有小瘤状突起,孔内缘具有不规则齿。盖瓣半圆形可覆盖孔约二分之一,舌状器明显伸出于盖瓣之外,呈长匙形,末端具两根刚毛。腹沟清楚,由管状孔后通向腹末,其宽度前后相近。烟粉虱蛹壳的基本特征,种间变化较大。如果植物叶片上有茸毛存在时,多数蛹壳会在发育中生有背部刚毛;如果植物叶片光滑时,多半蛹壳在发育中没有背部刚毛,其形态上也有体形大小和边缘不规则等的差异。蛹壳边缘扁薄或自然下陷,无周缘腊丝。羽化时蛹背面裂开一道 T 型口,成虫即通过背面的 T 型线羽化出来。

成虫:雌虫体长约 0.90-1.05mm,翅展约 2.10mm;雄虫体长约 0.85mm,翅展约 1.80mm。虫体淡黄色,翅白色,附有蜡粉,没有斑点,前翅脉一条不分叉,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从上方常可看见黄色腹部。雌雄个体常成对出现。复眼大,红色,肾形,单眼两个;触角 5 节,足两对,4-5 节;刺吸式口器,口针较长;成虫喜欢在中午活动,早晨和傍晚不起飞,常常成群的起飞、迁移,似云雾状。绝大多数成虫的羽化发生在光期,很少有成虫的羽化发生在黑暗中,并且其羽化的高峰时期会因温度的变化而推迟。可在植株内或植株间作短距离扩散,也可借风成气流作长距离迁移。

(2)生活习性

渐变态。卵具柄,柄插在植物的组织里,使卵附着在植物上,并能给卵输送水分。若虫期4龄。第1龄若虫具眼1对,触角4节,有尾须,足短而发达,能随处迁移,以便寻找合适的寄主部位,尽快取食。

1 龄若虫脱皮后,失去触角和尾须,足也退化,虫体开始固定在植物上取食,进入2龄。2龄若虫脱皮后进入3龄,此时期虫体明显增大,取食量增多,分泌蜜露,为害植物加重。3龄若虫脱皮后进入4龄,或称“前蛹期”。

蛹在其4龄脱皮壳内发育,体型扁平且逐渐加厚,体表构造清晰,外翅芽出现。羽化时,成虫从“蛹壳”背部裂开处直立钻出,这时翅尚未完全发育,不能飞翔,只能敏捷地爬行取食。需经一定时间后,方得正常飞行。但也有某些种类只经3龄就完成发育。

粉虱若虫期都是寄生在植物叶片上,大部分是在反面。粉虱的生殖方式主要为两性生殖为主,有时也可以孤雌生殖;没受精的卵直接发育成雄虫,受精卵可以发育成雌、雄成虫。雌成虫会选择一片良好的叶片产虫,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一头雌成虫一次最多能产卵150-200粒。粉虱在不同地区发生代数不同,在温带及热带每年可发生多代,有明显世代重叠现象。其生活周期有卵、4个若虫期和成虫期,通常将第4龄若虫称伪踊(puparium)。卵一端具有卵柄插入叶片组织中,通常被产在叶背面上,少数在叶上面或叶缘。第1龄若虫从卵壳中孵化后会呆一段时间,最多12小时后会缓慢爬行,很活跃,具有触角与足,搜寻一个适宜短暂停留并且可W取食的位置后将自己与叶片表面相连;1龄若虫通常较透明或者颜色较淡,而且体型较小。第2、3、4、龄若虫触角和足退化至只可见一节,固定在叶面取食。成虫从4龄若虫背面的“T”形线羽化出来。据报道不同种类粉虱成虫寿命有所不同,短的仅2-3天,长的达100天以上。

(3)暴发

粉虱科,世界性的大害虫。但在国内一直发生较轻,自1997年以后才开始蔓延,2000年多地暴发。

粉虱科主要以刺吸食口器吸食汁液,掠夺养分,并可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棉叶受害后,正面发白,逐渐黄化、枯死,植株生长衰弱,影响铃桃的形成与吐絮。

烟粉虱比白粉虱寄主范围更广,尤其嗜食白粉虱不喜取食的十字花科与棉花,调查发现棉花单叶虫头数可达30~60头,最多达100~300头;其危害性更大,传播、扩散更快,尤其B型烟粉虱能传播30多种植物上的70多种病毒,需加以警惕。

该科在棉田大发生不仅与抗虫棉面积扩大、用药减少有关,而且明显受环境与种植制度等影响。

传播扩散快:该虫能随种子、苗木的调运,农产品的贸易而传播,并且能在空中飞舞迁移,可随风扩散,易在短期内暴发。

气候条件的影响:烟粉虱起源于热带、亚热带,较耐高温,随着气候的变暖,尤其近两年夏季高温干旱,适合于其发生繁衍,造成了虫源的迅速积累。

种植制度的变革和作物布局的变化:耕作的精细化,间套面积的增加,作物的插花种植,其喜食的蔬菜、花卉、棉花等植物种植的增多,蔬菜的四季栽培,追求时间差和冬季保护地的大量兴起,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食源、越冬场所,使其能周年转移。

防治不得力:该虫体被蜡质,世代重叠,繁殖速度快,易产生抗性,较难防治,且当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在害虫的防治上各自为政、缺乏协调、防治观念不统一、时间不一致、措施不合理,从而使该虫能转移逃避,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得以迅速积累、逐年加重。

(4)危害

粉虱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可危害农作物、蔬菜、花卉、果树和绿化植物等,其中不仅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还有蕨类植物。烟粉虱寄主植物达74科420多种,后来又增加到500多种,而且新的寄主还一直在不断的被发现。列出全世界粉虱经济害虫有46种,在我国对农业造成危害的粉虱种类有烟粉虱Bemisia tabaci、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ariorum、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柑桔粉虱Dialeurodes citri、桑粉虱Pealius mori、稻粉虱Vasdavidius indicus还有近年来入侵海南的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等。

直接为害:成虫、若虫均能刺吸植物韧皮部的汁液。由于其发育快、繁殖力高,往往短时间内种群就可达到很高密度,从而吸取大量的汁液,导致植物衰弱。

间接为害;成虫、若虫分泌蜜露及蜡质物污染植物器官和果实,诱发煤烟病的发生,使植物光合作用受阻,导致叶片萎缩、枯萎和提前落叶,同时使农作物品质及质量下降。

部分粉虱是许多病毒病的重要传毒介体,所传播的植物病毒可引致植物喷形和果实败育,造成严重损失。

(5)地理分布

世界动物地理区系由古北区、新北区、东洋区、澳洲区、非洲区和新热带区6个大区组成。目前,全世界已记录粉虱科3亚科、161属、1556种,分布于各大动物区。

粉虱亚科共有记录149属、1436种,当中分布最多的是东洋区,有73属,占了粉虱亚科所有属的49%,接近一半;种类有542种,占粉虱亚科所有种类的37.7%。其次为非洲区和古北区,分布的属、种都各占约36.2%和18.5%。分布最少的是新北区,其中属分布29属,占粉虱亚科所有属的约19.5%,分布126种,占约义8.8%。因为粉E虱亚科有很多属只含有1个或很少种类,故很多属的分布就在一个区,所这里就不对每个区的特有属进行统计分析了。因为我国地跨古北区和东洋区,故送两个区的特有属对指导我国粉虱分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中东洋区特有属有20个,古北区特有属有8个,古北-东洋区特有属1个。

(6)亚科分类

1909年恩德林建立良粉虱亚科和粉虱亚科,1913年柯坦斯和贝科又增建了丽粉虱亚科。丽粉虱亚科约有17属90余种,中国只记载樟粉虱一种,主要为害樟科林木。

粉虱亚科有102属1000余种,其中许多种类是农、林、果树、观赏植物和蔬菜的重要害虫。

中国已知146种,其中为害比较严重的有黑刺粉虱、橘黑粉虱、橘绿粉虱和白粉虱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3KlUHWeJMOQsYewNwCfOj6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