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2024智源大会议程公开丨意识与通用人工智能

2024年6月14日-15日,第6届北京智源大会将以线下与线上结合的形式召开,线下会场设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会议中心。2024智源大会再次以全球视野,汇聚年度杰出工作研究者,交流新思想,探讨新思路,引领新前沿。目前已正式开放报名渠道。

北京智源大会倒计时:2天

意识与通用人工智能专题论坛丨6月14日下午

在心理学领域,没有任何一个概念比“意识”更加底层,更加迷人;在人工智能领域,没有任何一个目标比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更为困难,更为宏大。

一个大胆的假设是:意识对于通用智能至关重要。大脑在执行简单或熟练的任务时可以自动运行。然而,当面对全新或复杂的任务,并且超出单一功能模块的范畴时,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并进行协调和整合。更为大胆的假设是:如果我们能够在人工神经网络中模拟人类大脑的觉察、协调和整合过程,或许就会迎来一个拥有类人智能的“人造生命”。

借用马文·明斯基关于情感计算的表达句式,也许我们可以宣称:现在的问题不是通用人工智能是否能拥有意识;而是不拥有意识的人工智能是否能成为通用人工智能。

论坛议程

论坛主席

刘嘉,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 主任,教授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的认知神经基础(AI of Brain & Cognition, ABC),即通过探索大脑神经元间和神经元群间的连接和信息流向,以大脑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多时间尺度等基本特性,启发类脑智能学习的新理论、新架构和新算法。

演讲主题及嘉宾介绍(按照发言先后顺序)

1、意识是通向AGI的必由之路

报告简介: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Workspace Theory, GWT)将意识比作大脑的公司员工会议,是一个为各个功能模块提供可以分享信息并提供协调整合的地方。在众多的意识理论中,GWT可能最为吸引AI研究者,因为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即意识对于通用智能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在AI中实现GWT来获得类似人类的智能,是否我们会在无意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感觉和动机的有意识生命?

主讲嘉宾:刘嘉

提问嘉宾:罗欢

2、当认知神经科学家争论意识理论时他们在争论什么?

报告简介:意识,作为人最为强烈的主观体验,是如何从脑这个物理系统中产生和涌现的呢?尽管该问题有很长历史的哲学思考和争论,采用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研究意识则得益于近几十年神经技术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关于意识神经机制的理论。近期的国际意识打赌计划进一步把该问题推向了高光舞台。然而,意识的概念混杂,各种证据又不被外行所理解,形成了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认知神经科学家各自的理论到底有什么本质不同?实验能否真的支持一个否定另一个呢?我将根据个人的理解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介绍。

主讲嘉宾:罗欢

提问嘉宾:眭亚楠

罗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罗欢研究员的兴趣集中在结合认知心理学行为范式、高时间分辨率脑成像和计算建模探究包括注意、记忆、学习等功能的人脑认知机制。其实验室近年来应邀参与了意识神机机制的国际项目。

3、构建具身的意识

报告简介:人类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能够意识到自身状态、行为和情感的能力。面向具身智能的人类自身模型对于理解本体行为、自我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构建了人体全身肌肉骨骼系统和外周运动神经系统模型,通过高维空间中的在线优化与强化学习方法,可以模拟人体神经-肌肉-骨骼动力学过程中的感知与控制。构建具身智能的自身模型,有望帮助我们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获得对人类自我意识的量化理解。

主讲嘉宾:眭亚楠

提问嘉宾:朱露莎

眭亚楠,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

眭亚楠教授主要研究面向具身智能和脑机交互的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控制与强化学习。

4、可计算的自控感

报告简介:“我来,我见,我征服”,描述的是一种人类感受,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的感受、行为和行为结果。这种经验被称为自我控制(self agency),是自由意志重要成分,对认知、社会与道德都有重要意义。AI可以有类似的自自控感吗?有自控感的AI一定更强大更有道德吗?自我控制感怎么测量、怎么实现?这里,将从人类认知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抛砖引玉。

主讲嘉宾:朱露莎

提问嘉宾:吴思

朱露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朱露莎研究员从事策神经科学(又称神经经济学)研究。采用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在认知算法与神经表征层面,探索人类复杂决策行为的动机、推断和策略。

5、意识是可计算的吗?

报告简介:长久以来,人类主观意识下的感受和经验被认为是难与定量化的、可实证、可预测的科学描述相容的:两者要么无关,要么前者不可能被科学所解释。但另一方面,这些主观感受的确是我们每时每刻真切的经验。今天,脑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等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第一次可以憧憬,在不久的将来能用计算建模方法对人类的主观感受做出定量化的描述。在本报告中,我将抛砖引玉地谈一些这方面的思考。

主讲嘉宾:吴思

提问嘉宾:刘嘉

吴思,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定量生物学中心研究员,北京智源学者

吴思教授研究兴趣是用计算建模的方法定量化阐明脑认知功能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类脑的智能算法。

6、圆桌讨论:意识与通用人工智能

圆桌讨论嘉宾:

李厚明 | 棕榈资本创始人(主持人)

刘   嘉 |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主任,智源首席科学家

罗   欢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眭亚楠 |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朱露莎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

吴   思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智源学者

本届大会采用线下与线上模式融合,报名通道已开启,欢迎扫码免费注册。由于线下席位有限,请尽早完成注册,组委会将根据注册次序审核,并在会前发送审核结果通知。公开环节将向注册用户全程线上直播。

大会官网 https://baai.org/l/baai2024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2_DKfLokQ6OUxVaCCG9rIY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