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太空互联网能否改变世界?两院院士论道眉山讲述真实的“星辰大海”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千年前,苏东坡时常仰望星空,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

其实不止苏东坡,关于“星辰大海”,古人们曾神游天外留下众多充满想象力的诗句,但他们却无法真正了解和描述“星瞰河山”到底是什么感受?

时光流转,千年过去。2024年6月13日-15日,“院士眉山行”活动暨第二届眉山卫星产业发展大会在眉山举行,9名两院院士、众多知名专家和超200家领军企业代表来到“东坡故里”眉山,在现场一个个模型,一次次提问和院士们一次次交流中,一个真实又近在咫尺的“星辰大海”出现了。

专家们还寄语现场学生:保持热爱,保持奔赴,就像星辰守护大海,你终将拥有你自己的星辰大海。

▲王建宇院士阐述“星辰大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

太空互联网的征途,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四川眉山的苏东坡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

他的家乡,也有“星座”——由眉山环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与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轻小型高分辨光学遥感卫星,卫星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后,将构建起中国首个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卫星星座——“天府星座”。

如果说“天府星座”的模型以及其他遥感卫星还不够震撼的话,会上报告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给出的一张图,让许多人频频拿出手机拍摄。

1959年6月出生的王建宇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长,“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激光高度计主任设计师,“墨子号”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卫星总指挥。

王建宇的图片,是一张十分真实的“星辰”:地球上空,一个个卫星环绕其间,灿若星河。

“谁先将卫星送上天空,谁便在太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王建宇看来,由诸多卫星构成的“太空互联网”除应对特殊和极端的情况之外,还在于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商业空间。但商业航天时代来临,商业卫星兴起对航天产业将产生巨大影响。

他认为,相比于传统模式,如今的模式让商业航天对传统航天带来许多挑战:创新制造模式、精简队伍;引入大规模生产模式,利用工业级器件,大幅降低卫星成本;从单件产品的研制转变为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等等。

▲“天府星座”

当然,也带来新的卫星技术——卫星的批量制造技术。

王建宇以马斯克的空间互联网举例:其公司计划在2019年至2024年间,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提供互联网服务,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并从2020年开始工作。马斯克希望这近1.2万颗卫星能够承载所有互联网流量的一半,以后可能扩展到4.2万颗,SpaceX则从收取相关的服务费中获利。

“这一计划也被寄予厚望,能否做到击垮传统电信运营商,改变世界?这样的征途,就是真正的星辰大海。”王建宇说,国际上商业航天的快速崛起,国家对商业航天的重视,给中国的航天商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技术挑战、质量挑战、成本挑战、市场挑战,商业航天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理念和技术的创新,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

潜心向海,做出更好的海洋“千里眼”

如果说,王建宇院士眼里有星辰,那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心里,则装满大海。

许多人潜心向海,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海洋深邃广阔,蕴藏着无数的谜团,等待着人类的探索和解开。

而解开海洋中的谜团需要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当天的大会上,潘德炉院士作了题为《智慧海洋助推优质海洋经济发展》的报告。报告从发现海洋优质经济资源、发展海洋蓝碳经济、拓展海洋保险业以及带动海洋软件和芯片等产业四个方面深入阐释卫星遥感对助推海洋经济优质发展的重要作用。

▲潘德炉院士作报告

浩大的渔场,我们渔船今天到哪个地方下钩生产?风浪大吗?这些,就要基于卫星的渔场环境预测。

当然,在发现海洋优质经济资源方面,基于卫星资料,不但可以实现卫星渔场、渔情速报系统的构建,为精准捕捞提供信息支撑,还可以采用冷泉区海洋环境激光遥感立体监测,有助于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抢占未来能源战略的制高点。

另一项技术“激光遥感卫星探索跨界面全时空遥感”也让人遐想连篇:其将有望逐渐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探索更多的奥秘,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更多的启示和资源。

潘德炉说,以前的被动遥感只能看到海洋表层水面,而如今的主动激光(激光遥感卫星探索跨界面全时空遥感)通过水体剖面可以达到水中100-300米。

浙江日报之前曾报道,潘德炉和团队用遥感“千里眼”驯服了浙东海域。近年来,海洋污染、赤潮减灾、海洋开发成为浙江省海洋战略着力解决的三道难题。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海洋环境监测人员不用只靠出海取样的传统监测方式,实现了用卫星遥感监测我国近海水体的水质状况,成本大大降低,既准又快。全国七成赤潮发生在东海,潘德炉建立赤潮实时监测系统,解决了赤潮发生中心位置、范围和种类监测的关键技术。

▲潘德炉院士

有了这些,“海底龙宫今何在?”“岂有贝阙藏珠宫?”的大海令人神往。

大海是湛蓝的,潘德炉也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过,海洋人工智能呼唤更多年轻学子共同参与。

在14日的会上,他再一次呼吁更多怀揣星辰大海的年轻学子,参与其中。“因为优质海洋经济发展的根基除了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哪个国家掌握了科技竞争力,就掌握了海洋主控权。我理解的创新是一种使命,不是一句口号。”潘德炉说。

红星新闻记者 蒋麟 王明平 摄影报道

编辑 何先锋 责编 邓旆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dLbab0pauUpCNdhfqMGCNR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