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观测者受限于技术条件,仅依赖肉眼及简易工具进行天体观测。发现如哈雷彗星这类具有周期性回归特性的天体,实为对天文观测能力的一大考验。值得注意的是,在哈雷之前,古中国人及其他古文明已有对哈雷彗星的观测记载。尤其是古中国,最早的记录或可追溯至公元前1057年的殷商时期,《淮南子·兵略训》中便有相关描述,记有“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时有彗星,柄在东方,可以扫西人也”。而更为明确的记录则见于公元前613年的《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文中提及“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自公元前240年后,中国对哈雷彗星每次回归均有详尽记录。 尽管中国古代对彗星有详尽的观测记录,并意识到其周期性,但将哈雷彗星的运动规律科学化、系统化,并成功预测其回归的,是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他基于古代天文记录及牛顿的引力理论,经过精密计算,预言哈雷彗星将于1758年回归,但爱德蒙·哈雷于1742年1月14日去逝,没能亲眼见到那颗将来以他名字命名的彗星再次回归。
图片摘自nasa官网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