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翻译与图示化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一位读者的问题是:schematization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众所周知,口译几乎随人类的出现而诞生。巴别塔“形同虚设”,只是因为有译员的存在。今天机器人来了,无论是“小度”,还是“小优”,或是“贤二机器僧”,人和机器的最大区别是什么?人会学习,机器开始学习,且正在快速学习,不少人推断,认为机器很快会替代人从事口译工作。

我不信,一直不信。一位认知学家告诉我,从人的认知能力和复杂度看,短期内机器不可能代替人;好几位机器自动翻译专家告诉我,机器不可能完全代替人。为什么?认知科学主要探讨大脑奥秘、思维规则、认知过程、人工智能等,其内部还可细分出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前者属于客观主义哲学;后者属于非客观主义哲学(王寅,2007: 16)。翻译属于一种创造性模仿(Martin,2010: 177),或称再现性,建立在人类体验普遍性基础上,因此,学习翻译,就是学习如何通过模仿,且在常规限制下开发创造力。(Toury, 1988)而“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只是由于各国所处地域和历史的不同,产生语言表达差异和文化表现差异。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就会逐渐对外部世界形成认知模式,也可以叫做知识系统,王立弟将这种系统称之为关于外部世界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作图示,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的基础(2001:19)。安理会会议有一定的程序,企业运作有其特殊程序,教育有其特殊的形式,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描述也有一定的顺序,叙述故事有故事的逻辑,论述一个观点有另外的表述逻辑,描述一个抽象的事情或思想更有不同的模式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图示这个概念。简单而言,口译中的图示化就是将听到的信息立刻变成框架结构图,即逻辑性强、衔接合理的概念,叙述类可能是线性图,论述类可能是树状图,描述类可能是结构树状图,等等。

举个例子,有这样一段讲话,主题是“市政府为鼓励大家乘坐公共交通努力打造一里内公共交通网”。近年来,市政府为解决雾霾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一直致力于达到“一公里交通圈”,即任何一位居民从家里出发,不管你乘坐公交车还是地铁,或是城铁,或是小区通勤车,保证你最远走路不超过一里地。一位被访市民讲:“我家住在一个老胡同里,原来上下班要走很长的路,非常不方便。现在我出门,200米胡同尽头左转,那里有一颗百年大树和一家小餐厅,往前直行150米后我再右转,附近有一个公共厕所,前行300米就到了离我家最近的大街,然后再走200米就到了公交站,再远一点就是地铁,可方便了”。

这段话共253个字,完全可以变成一个线性“图示”:

原= 难 !

现:

门——200m,+ Res,

——150m,WC,

300mBd, 200m/Met

这里还原的不完全是交替传译笔记,但能反映在听讲话时译员大脑中图示化的过程,这样做不仅便于记忆,而且增加了逻辑性。这种训练在无笔记阶段十分重要,如能做到将听到的有声语链变成一张张相互连贯的图,后面的表达就相对容易。

这便是我对口译与图示化关系的部分理解。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17G04WO7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