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数据“杀熟”,其实是误会一场?

网站利用大数据“杀熟”,网友表示很多套路触目惊心。

前段时间,据报道,消费者海量的消费信息在购物时被记录下来,这些数据为某些人提供了“便利”——最近,在网上有网友披露了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网站订酒店,价格常年保持在380元到400元,而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仅300元左右。此事一经曝光,瞬间转帖破万,网友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正在浮出水面。

但很快,“大数据杀熟”又被佐证完全是一场乌龙,背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大数据“杀熟” ,老客户居然更“贵”

根据网上的爆料显示,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这在互联网行业叫作“大数据杀熟”。

调查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且在在线旅游平台较为普遍,而国外一些网站早已有过类似情况。众多网友对此表示不满。有专家认为,这种行为属于一级价格歧视;还有专家则表示,这一价格机制较为普遍,针对大数据下价格敏感人群,系统会自动提供更加优惠的策略。

有网友表示“我打网约车和同学差不多的路线,车型也一样,却要比他们贵五六块,对此不解”。根据手机型号不同而给出不同收费待遇的还有某视频网站,“视频网站会员费安卓和iPhone收费不同,iPhone年费248元,安卓登录同一个账号年费178元”。

调查发现,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订机票,选好的那班每次看时都会上浮;而当自己选好该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时,价格立刻上涨甚至翻倍,在自己觉得“不买会更贵”而匆忙下单后,发现该航班价格又恢复到最初的低价。

针对上述现象,大量用户表示极为不满。网友爆料称,现在流行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数据,一个是基于大数据的千人千面。本是美事一桩,通过让渡部分个人隐私,帮助大家做最优的决策。但是很多无良的互联网企业却利用了大数据这个利器作恶。他们会给消费者的每一次行为打数据标签,会为你打上千甚至上万个标签,比你自己都了解自己,然后利用这些标签和你的消费习惯去牟取不属于他们的利益。还有的网友称,“原来大数据是精准靶向坑人”。

真相引质疑,“杀熟”只是一场误会?

面对用户的质疑,尽管已有平台再三澄清不存在价格歧视及“大数据杀熟”现象,但这些传言将永远无法被证实或证伪,继而使得平台陷于清白不可自证的境地。

而用户又深陷于被害者的角色定位中不可自拔。从“不信任”的情绪基点出发,用户从一开始就屏蔽了来自平台辩解,使得一连串“大数据杀熟”案例被揭发后的讨论陷入“平台与用户自说自话”的僵局,共识难以形成。

但有的人却认为没有杀熟这回事,因为过往这些控诉大多都是用户单方面的宣判,而缺少可以使得多方信服的铁证,而后来有很多媒体参与调查取证,都没能重现大数据杀熟的过程or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未经审判就凭用户舆论单方面宣布某某平台犯下了大数据杀熟的罪行,似乎又不够严谨。

很多知名媒体亲自测试后,也对大数据杀熟产生了质疑。他们在某知名网约车平台上用三种打车频率各不相同的账号进行了测试,在同一时间对同意路段进行了网约车费用测试,结果出人意料——预估价格和实际价格不同。除了拥堵时段会增加时长费以外,杀熟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显示价格不等同于最终支付价格,而价格差异也不等于价格歧视,而价格歧视更不等于大数据杀熟,这其中每一项与每一项之间都有巨大的差异,不可混为一谈。

如果说之前媒体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报道,初衷是提示消费者多进行价格比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那么在这些报道泛滥的今天,这种初衷已经开始展现出反效果,对于“大数据杀熟“的过分关注反而降低人们享受和使用互联网服务的体验质量及效率,最终反而要支付更多的成本。

虽然这一场关于“大数据杀熟”的讨论,在互联网平台看来堪称无妄之灾,但正是这一场大讨论,加大了人们对于互联网平台与自身数据权益之间界限的关注,也让互联网巨头必须正视问题:它们不能一味的追求自身的增长,而将用户的利益弃之不顾。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504A0TDJ3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