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一个常见的问题:熟人和陌生人,你更愿意跟谁做买卖?
相信已有不少人遇到过这样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也大致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当然是更愿意与熟人做交易,因为彼此都熟,知根知底,更放心;而另一派则正好相反,熟人之间不好还价,最怕对方还“杀熟”!
自从一个关系很好的姐妹做了韩国代购,小编总是喜欢找她买东西。然而,价格总是比其他代购贵百八十,一次并没有贵太多,但是长此以往,差价不容小觑。熟人和陌生人,从小编的立场来看,更喜欢跟陌生人做买卖。
但你知道吗?除了线下的熟人做买卖会“杀熟”,线上的大数据也在“杀熟”。
大数据“杀熟”更有套路
提起大数据,人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崇敬着,并发自内心的称赞一声:
“好厉害!”
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便利。
出门打车,有滴滴;
上网购物,有推荐;
地铁等车,有查询……
然而在我们称赞大数据功能之强大的背后,还隐藏着被互联网企业“利用”这一大隐患。
年初,微博知名用户“廖师傅廖师傅”就在他的微博上写道: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据了解,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
再如,有网友和其室友从公司回家的路线是同一条路,每次滴滴她消费都同事贵七八元,因为她是iPhone,同事的是安卓手机。根据手机型号不同而给出不同收费待遇的还有某视频网站,“视频网站会员费安卓和iPhone收费不同,iPhone年费248元,安卓登陆同一个账号年费198元”。
目前,我们所有的消费都是在各种互联网平台上的服务流转,所有用户对这种大数据杀熟都无能为力。目前,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杀熟的情况。
住宿、出行和票务为何成为“大数据杀熟”重灾区?
这些市场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定价不够透明,除了通过相关平台查询或者到店咨询,用户难以获得公允准确的价格信息。
2、价格变动频率较大,门票、机票、旅馆房间常有季节性的价格波动,甚至同一天的不同时段,价格也有所不同。
3、市场格局相对固定,一超多强或均势多强格局已经形成。
本质上,价格歧视是垄断与竞争不充分的体现,一超多强或均势多强的市场格局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因素。
企业难敌利益诱惑
在当今物联网时代,通过大数据可以随意杀熟,且可以变着样的“花式杀熟”。各平台会通过你搜索过的关键词,向你推送各种你想购买的商品与服务。简而言之,就是看人下菜碟儿。你感觉这种推荐非常人性化,解决了你不少比价的时间,并且帮你解决了选择困难症。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开口闭口都是大数据,声称这样做只是为了更“懂你”,只为提供您更加贴心的服务。
但这种推荐只是开始,你所选择的推荐商品之一,其实价格相对其他人购买商品的价格已经提高了。而这也只是平台的初步试探,如果你能接受这个价格,可能今后给你推荐的所有产品都要比正常价格高出几分,并且平台根据你的行为,可能会给你贴几个标签并进行定位:能接受涨价、没发现调价、不在乎价格、优质韭菜。针对不同消费者制定价格方案时就诞生出很大的利差空间,这部分利润恐怕是任何“大义凛然”的企业都无法抵挡的诱惑。
好了,在你成为“优质韭菜”之后,你在平台上的所有消费都比一般人高几个点,你这样的“优质韭菜”在平台上不知道有多少。更可悲的是,更多的平台可能也对你做完了测试,或者不同平台存在数据共享,都将你定位成“优质韭菜”,这意味着你已经成为全网的“优质韭菜”,将面临着各平台一轮又一轮的收割。
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企业要想利用大数据“杀熟”必须得掌握用户隐私数据。但当前社会已进入了个人隐私使用泛滥的时代,正应了那句玩笑话:“个人隐私就算瞒过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
大数据时代,大部分网民都知道,从我们触碰网络的那一刻起,我们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会被互联网公司记录、标签和利用,最后得出的计算模型甚至比我们自身还要了解自己。
在这种环境下,近年来各界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个人信息、隐私的泄露、贩卖等之上,忽略了大数据的"利用"本身就是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的。
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既伤了利益,又伤了感情。应该说,在大数据大发展、大运用的当下,商家"杀"的何止是消费者,何尝又不危及整个网络消费行业。如果长此以往,只会透支公众的信任,使整个行业的未来黯淡下去。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只能期望政府能早点出台更为严格的公民隐私保护法规,而自己则能做的就是平时多注意点个人信息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