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工智能监控学生:教育权PK隐私权

杭州十一中为了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效率,在教室里装了一套“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老师可以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和动作,经大数据分析计算出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度,学生上课时如果不专注、打瞌睡,均一目了然。

针对侵犯学生的隐私问题,校方解释道:“系统只会采集学生的表情、行为状态信息,而非课堂的实时录像。借助这套管理系统,可以改变在大班授课制下课堂管理凭感觉、不精准的情况,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良性互动。”

其监控的教育机理在于,通过扫描,该系统能够辨识哪些学生在专注听课,哪些在开小差,再结合他们高兴、伤心、愤怒、反感等面部表情,分析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并即时打分,老师可在讲台的显示屏上看到,然后对学生进行关注,如走到学生面前、对学生提问等。

然而,也有人对学校装置这样的系统表示反感。一名网民就在微博上质疑:“这是集中营吗?他们只是孩子,不是专政对象。”

争议的焦点集中于这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相结合的系统是监控还是教育?反对者明显是站在学生作为人的角度,来捍卫包括隐私在内的人的基本权利,尤其是对孩子而言,得到保护是成人社会的基本义务。

而校方的说明看似也关注到这一敏感问题,认为该系统只是采集学生的表情、行为状态等信息,而不是实时录像。然而,表情、行为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不属于个人隐私吗?再退一步,即使智能系统确保过滤了隐私信息,但想一想,学生在全监控下学习,这不是更严重的对人之隐私、尊严的侵犯吗?也许是想让学生习惯、麻醉于监控之下学习、生活、工作。

另外,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正如校方的说明,是基于大班授课制的前提下而采取的监管措施,本身未必合乎教育的规律。本应学生和老师互动的课堂氛围,却因智能系统的介入,而变成师--机--生交往,看似计算后的精准、完美,恰恰偏离了人之存在的微妙性、模糊性、生成性。也就是说,再科学的机器“算法”,也代替不了师生的心灵感应和身心共鸣,教育的魅力自然消减。

如果不符合教育机理的大班制不改变,反而期望以新技术弥补、挽救过时的教育理念,无异于是教育发展中的“助纣为虐”。与其引进现代化的高智能,不如转变教育思想,用现代化的学生观、教师论开启新时代的“教育革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518G1VIP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