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张晴:被哈佛录取的学霸,在西浦收获了最想要的自由

大学四年应当怎样度过?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早起、按时上课、考高分、发论文、刷国际竞赛?这似乎是一个优秀学生待办清单上的重要事项,但在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系毕业生张晴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3月1日,她收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即将前往波士顿攻读生物信息专业研究生。在此之前,卡内基梅隆大学、塔夫茨大学已相继向她伸出橄榄枝。

这位很多同学口中的“大神”说: “分数只是眼前的苟且。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把时间投入到那上面去。”

西浦的自由给了她更多可能。

我想要“反馈”很快的那种快感

抛开种种光环,走进采访室的她,是个笑容略带羞涩的女生。

在张晴通往哈佛的道路上,“生物信息”和“波士顿”是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而在找到这两个关键词的道路上,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在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的时候,就要去试一下。”她说。

在历时一年的比赛中,而张晴的主要任务是做实验。

“虽然实验成功的快乐很强,但生物实验的回报周期对我来说有点长。”她说。

比如,假设一个东西不起效是某个原因,通常需要花数天甚至一两周才能验证这个假设是不是对的、下一步要怎么做。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的快感没有特别大。”她说,“我需要一种反馈很快的东西,哪怕是报错,我也知道我错了。”

张晴所在团队的课题是做一个大肠杆菌体内的突变生成器,在此过程中,一位应用数学专业的同学参与进来完成了数学建模的工作。

大三那年的秋天,张晴和她的同学们来到美国波士顿参加iGEM决赛。当看到全球其他高校的项目展示时,她被深深震撼了——

“我们当时经验不够,到波士顿去做展示的时候才意识到,建模和硬件的改良能为生物实验带来很多便利,也能够回答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计算生物是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如果一个参数是能够算出来的,能省多少事儿?!”

从波士顿回来,她决定了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方向。

情定生物信息

结缘波士顿

在备战iGEM最残酷的几个月里,张晴完全忘记白天黑夜,被实验占掉大量睡眠时间。

“常常睡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然后接着工作五个小时。作息取决于实验进度。”她说。

那年,西浦与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270支团队角逐,一举摘获银奖。

但张晴说,金奖、银奖,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想做什么、要往哪里去”。

在张晴这一届,生物科学系还没有生物信息这个专业。生物信息是计算机和生物的交叉学科,对数学和计算机编程有较高的要求。

“大一时我参加了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那是一段完全自学的经历,让我对‘大学应该怎么学习’有了自己的感受。”张晴说,“很多内容是我自己的专业课没有的,我就通过上网课、刷书、做题来自学。”

“我自学了一点点统计、一点点编程,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没多想。”

西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曾说,大学不是“教知识”的地方,而是“帮学生成长、学会学习”的地方。

张晴这些“没多想”的自学累积,为之后转向自己所爱的科研方向奠定了基础。

谈到未来的深造,张晴说:“我想去一所很有学术氛围的学校,而不是很有就业氛围的学校。哈佛的科研氛围很强,课程设计比较灵活,而且波士顿有非常丰富的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对我们专业来说,意味着第一手的数据,而且是作为数据集散地;另外就是转化强,你的分析可以迅速转化为一个成果,学术和应用能够结合得比较密切。”张晴总结道。

孟佳博士:

她带着实验室的学生在前进

大三暑假起,张晴正式加入孟佳博士的科研组:“在西浦,如果你能力够、意愿也强,本科生也可以轻松加入一些科研项目。”

孟佳博士(下图中间)非常注重组内的交流,每周都有学生轮流做汇报,大家提问、交流,相互学习。

“同学们有不同的长处,有的人特别擅长做开发工具,有的人沉迷于统计,还有的同学执行力特别强……”在相互学习中,张晴的学习边界在扩展。

不仅如此,孟佳博士还鼓励同学们参加校外的学术会议。

张晴说,“孟佳老师给我们报销费用,让我们有机会看一看别人在做什么、向他人多学一学。”

“我从来没有告诉张晴需要努力学习过,给她自由就是给她最大的帮助。关于学习、科研,她从来不需要老师督促,而且她在带领着我实验室的学生一起前进。”孟佳博士总结道。

在西浦四年间,张晴还遇到过许多给予她帮助的老师,比如“对免疫学有着热烈的兴趣”的刘合宾博士,让她“真正学会看一篇科研文章”的Tatsuhiko Kadowaki博士,愿意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给学生带来启发的刘坚博士,“把备课当作自己学习的过程”、对学术抱有纯粹的兴趣的赵崇基博士……

正是优秀的师资和自由包容的学习环境,让张晴感受到:“西浦给了我更多可能。”

西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自由

高考成绩高出本一线70多分的张晴,虽然没能进入顶尖985,却在西浦获得了她最想要的——自由。

“西浦让我觉得有更多可能。它不会去限制你的很多做法,它不会去评判你的想法跟主流是不是一样。”她说。

当张晴和外校一些同龄人聊天的时候,她发现很多人已经接受了“什么是主流”的预设,比如:我只要那样做就可以了,我不逃课就可以了,我早起就可以了……

“但其实这些只是表象。”张晴认为,“你早不早起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你想去哪儿,重要的是这门课能给你什么。”

“很多学校可能会设立一个模范:优秀的定义是这样的,你就努力往这儿走吧!而西浦是:你往哪儿走都可以,鼓励大家能够活出自己的方向。”

“学校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管理,对于自主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来说,这意味着更多可能。”张晴总结道。

学子故事回顾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601A150QH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