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
2025.3.19
解释世界时需要的是质疑既有存在
创造世界时需要的是相信未来存在
人类一边解释一边创造
但同时也一边毁灭一边迷失
1725
2025.3.20
人的很多痛苦与生命态度的摇摆有关。因而难题始终在于如何分辨这种摇摆的原因,以及更进一步,如何超越那种被动的因果律,以足够有力的生命实践完成对某一种生命态度的持守。
1726
2025.3.21
感受和体验只能在亲密关系中分享。因为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永远无法被真正地分享,而唯有在各种真正亲密的关系中,那些必然只能单向发生的诉说和倾听才有立场和必要。也或许正因如此,在绝对孤独的热闹世界里,人们虽然迷茫踉跄,却可又不必一定迷失。
1727
2025.3.26
英文字母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是天然还原论式的,而中文的象形思维取向恰恰对称,即使是偏旁部首的拆分也与还原论无关,并不像英文字母一样不选择模糊对象的客观性而直接指代,相反,选择的是一种模糊了对象客观性的主观整体性模拟。进一步猜想,这种西方拉丁文字与东方象形文字传统,两者对符号的把握和创造上思维传统的分野是一种有趣的对称性,这种分野甚至或许一直与两种文明之间本身的分野在互相创造,让西方与东方的真正诞生发生在了物理时空的文明分野之前。
1728
2025.3.27
人在生活里的无知更多时候不是无知后果
而是无知代价
1729
2025.3.28
今天函初和我说,因为恐惧常常是难以明言的,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有时人的安全感反而需要来自于自身那些不安的揣测被否定。
1730
2025.3.29
好的生活不是认定了一条道理就死守着,这条道理也一样守不住。
1731
2025.3.31
当某一方不具备真正展开辩论的智识基础时,辩论则不应当被发起或接受。
1732
2025.4.3
关于自由和宿命,人们很容易将其绝对化,高估他们各自的“能力/权力”。但其实,这两者都只是薄薄的一层,真正在填充存在的,反而是我们的意识未曾触及的过程本身。选择去触及,就展开一层薄薄的自由,转化成某种表皮;选择去回避,就展开一层薄薄的宿命,转化成某种表壳。生命过程的丰富纹理本身从来不声不响,只在生命选择创造出的层叠之上含蓄呈现。从那些可以触及的过程中拣选出能延伸想象的部分,我们给有的想象命名为了信仰,而对于另一些,叫它们希望。
1733
2025.4.10
理想与绝望是各自的腹地
1734
2025.4.10
不只是使用,而是自主创造出能够被共享和依赖的语言,这或许是AI跨过模拟生命的界限诞生生命主体性的一个前提。
1735
2025.4.10
创造并实现可被共享的意义,这或许是在未来愈发全能的AI面前,人能真正确认自身存在的根本方式。
1736
2025.4.10
其实不必骗自己
那些没能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从来一样好
1737
2025.4.12
不经历真正的绝望
人又怎能真正开始生活
------
「望山笔记」缘自我的手机备忘录写作习惯,起初只是对2013年起留美生活的一种记录。随后毕业工作再到17年回国创业生活至今,未曾想我一直延续这一习惯,得以记录了自己这十年来的碎片思考与生命感受。如今整理,发现竟也有了近10万字。现节选部分内容在这个互联网角落记录和更新,希望能与朋友们讨论交流、分享思想的火与光。这是一段观念颠簸的过程,也是一段精神生长的过程,过程仍在继续,欢迎订阅。
-End-
其他我创作的内容:
听听日记 「望山日记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