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短事,作者陆然
自从定下每天看30页书的KPI之后,就一直没什么机会完成。陆陆续续看了几本书,一本《长安碎影》,几乎都是论文,引用大段的古文,几乎看不懂。不太推荐。
另一本叫《大家小书》,该书作者整理了顾颉刚先生的一些随谈,讲的是一些历史文化常识,适合闲读。
第三本,就是《人类简史》。
这本书很早就被推荐,买了几乎三四年,才认真地看了三分之一,但发现这三分之一的内容就已经值得分享一次。对于我一个见识少的人来说,里面的很多知识观点很有趣。比如,它从一个新奇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高热量食物对人不好,但老是戒不掉;再比如,它一开始就传递了一个消息叫做越努力越不快乐……
以下,粗字的是书中作者本身的观点,细字是个人的观后感,目前还只是第一部分。这本书值得一看,本文摘出来的,只基于我的个人兴趣。
《人类简史》的作者是尤瓦尔·赫拉利,一位以色列人,而且岁数不大。
虽然书名用了“史”字,但讲的方式并不是完全按照我们习惯的编年体或者纪传体之类的,而是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动物这个角度切入。
书中的一开始就在讲述为什么是智人,虽然用了“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作为标题,但里面的观点很有意思。
比如说,最早的智人是不会说坏话的,大约七万年前,现代智人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让他们能够八卦达数个小时之久。而且,也只有智人,才能表达关于从来没有看到过、碰见过、耳闻过的事物,并且讲得煞有其事。
但神奇的是,这种“八卦”才是早期小团体维持的关键,因为智人之间可以互相告诉对方谁靠谱,谁不靠谱,谁打猎厉害。不过,它也有限度——社会学研究指出,皆有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
这个数字,一直影响到现在。也就是说,如果人数不超过150人,只要大家都认识,能互通消息,这个团体就能正常运行。
超过150人,就需要另一个办法:制定规则。
规则会以法律、宗教等形式出现,让所有人都相信并且认可这种“想象秩序”——比如仁义礼智信,比如温良恭俭让。在“想象秩序”的捏合下,更多的人组成一个合作网络。
大多数人类合作网络,最后都会变成剥削和压迫。
并且,人们以为深藏在内心的渴望,其实也是受这些想象秩序的影响。
举例来说,所有人都在努力获得成功,并且认为这是必须的,那么,你在这种环境里,也会觉得,你的内心是渴望成功,而不是渴望快乐,因为在“想象秩序”里,成功=快乐。
所以,对每个人来说,你的内心,到底追求什么,渴望什么,喜欢什么,是一个很难的命题,大多数人,一生都未必知道。
但对于早期的智人来说,几乎没有超过150人的机会,也不需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们只想填饱肚子。
人类真正进入飞速发展,是近200年的事情。在历史的更多时期,人类的日常生活往往只有一件事——狩猎采集。在7万年前到12000年前,祖先们每天只有一件事——溜达,吃。
整个地球只生活500万-800万人,每个小部落四处溜达,就可以一直从大自然里得到吃的。当时的人每日荒野生存,能活下来的,人人是贝爷,行走的百科全书,他们对所在地几乎了如指掌,知道每种植物的生长模式,知道动物的习性,知道什么有毒,什么能吃。也有证据表明,在采集时代之后,人类的脑容量在减小。
而且那个时候的人过得很轻松:早晨起来,采点动植物吃一吃,抓点小动物回去,中午吃晚饭,下午就是玩,晚上黑天就睡觉。既不用加班,也不用还房贷。他们吃的营养均衡,只要努力活到30岁,就几乎能活到60岁,总人口的5%-8%也都能活到超过60岁。
这样的日子,祖先们过了好几万年。以至于现在我们的基因里仍然保存着采集时代的记忆。演化心理学的学者认为,我们的饮食习惯、冲突和性欲之所以是现在的样貌,是因为我们还保留着狩猎采集者的头脑,但所处的却是工业化之后的环境。我们有飞机、电话和计算机,可以有更多物资,更长的寿命,但却又觉得疏离、沮丧而压力重重,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基因还没适应现在的变化——因为近代变化的200年在人类进化的几万年的长度里显得微不足道。
这就是为什么人会对高热量食物难以抗拒,想想要是在几万年前,你面前有一颗果子树,你必须立刻努力的吃掉更多,因为你无法保存,可能你没吃掉几颗,就已经来了一群猴子跟你抢。
只有吃掉了,才是自己的。
而且,我们什么都吃。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观点:在数万年前,澳大利亚、南美洲、北美洲这些地方的大型动物的灭绝,几乎都和人类有关——人类走哪儿吃哪儿,大型哺乳动物的繁殖速度赶不上人类吃的速度。澳大利亚曾有很多有袋的哺乳动物,但现在被大家熟悉的,只剩下袋鼠了……
但是人类自己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我们学会了种地。
很难说到底是怎么学会种地的,可能是有一个人不爱出去采集,是个宅人,发现麦子可以种,就学会了,也可能是像书中推测的一种观点:好几伙人类聚在一起为了一种信仰制造大型建筑,这样超过上万人规模的聚集已经不能单纯的指望打猎来养活好几年,所以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种植。
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数据,即便是到今天,我们有先进的科技,但我们食物热量来源的90%仍然是祖先们在公元前9500到公元前3500年之间驯化的植物,在过去的2000年,人类并没有驯化什么值得一提的动植物。
但,当时驯化成功的人,并不知道,种植会带来不快乐。
首先,身体就很不快乐,智人身体的演化本身就不是为了种小麦的,我们的日常应该是爬爬树,追一追羊什么的,但现在为了种地要弯腰捡石头,给小麦挑水,获得了椎间盘突出之类的疾病。
其次,精神上也很不快乐。只有第一代农民是快乐的,因为他在种下种子的时候,种的是希望啊——以后就不用出去跟老虎大象拼命了,坐在家里也有好吃的。
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所有人都相信,工作努力辛苦一点,生活就会变好。
生活看起来确实会变好,但我们就会发现,粮食永远都不够吃——生了孩子,孩子多了要吃粮,粮多了,孩子更多了,于是,周而复始。
为了保护粮食,又要筑起高墙,发生战争,影响耕种,又发现粮食不够吃。
等这个时候,我们再想回到狩猎采集的生活,就已经回不去了:因为我们只看到爷爷的爷爷在种地,并不知道,我们还曾有过狩猎采集的过往。
因为,采集者已经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我们也不会荒野生存了。
这就是小麦陷阱。
对于站在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会感谢祖先们走出采集生活,进入农耕时代,慢慢演化,让如今的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但对于在3000年前,一个饿死的女孩子来说,她并不会在临死前开心地说:虽然我死了,但我知道2000年后的人们会坐在空调房里吃喝不愁,我死也值。
这就是进化过程中,不会被记录的牺牲。
我们并不知道,当下的每一个改变,到底在未来造成多大的影响,唯一能确认的是,改变一旦发生,就不会后退。
比如,我们为了便捷沟通,发明了通讯工具。然而,它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烦恼——我们以为便捷会节省时间,但实际上,沟通的速度变快了,要处理的事情反而变多,每个人的烦恼变多了。
但,没人会想回到过去不便捷的时代,也回不去。除非世界末日了。
或许,一些年后的人,重新制定了生活的规则,让节奏变得慢一些。但毫无疑问,此刻烦恼的我们,是没机会享受了。
这就是那一句,时代改变落下的雪花,到了每个人的头上,都是雪崩。
无论现代生活的我们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时间回到一万年前,一切的起始,只是祖先们想要努力吃饱一点。
可历史只会告诉我们极少数人在做什么,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只是挑水、耕田。
这些人在“想象秩序”的约束下,或许会觉得自己这样是应该的,并且是正常的,甚至是会越来越好的。
但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构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