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胜解、念、定等心所的心理学解释——心所与潜意识投射(一)

以下文章来源于唯识古义钩沉,作者杨新宇

按:此文收入《唯识古义钩沉》第四章。

1.1.念、受、想、思与潜意识投射

从记忆到意识活动的投射最容易理解。记忆是种子,由触心所进入意识,再经潜意识投射到表层意识,形成觉知到的意识活动。最简单的投射是念,《成唯识论》说:“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54]念是对经历过的境(画面)反复忆持,念接近平常所说的忆念,回忆曾经历的情境,这样可以明记不忘。所以念不是记忆本身,不是第八识种子。念又不包含太多的信息加工,只是把记忆中的内容直接投射到意识中并持续,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潜意识过程。就像录制一段信息,反复播放。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独立功能,对信息形式没什么要求,可以是各种形式的信息,它不加工,只管简单重复播放。在简单重复的基础上才有更复杂的信息加工,所以念也与认知有关,但不同于想思。

想思表面上是可觉知的意识活动,下面支撑的还是潜意识。想负责投射出认知模型,主要是静态的。思负责变换运转模型,需要各种与变换有关的功能。模型是可觉知的对象,包括形象和语言,想思心所是下面支撑的潜意识,也属于潜意识投射。

《受想思迷执与十二缘起》中论证了受是一种低级的认知,可觉知的苦乐舍受是认知结果,中间过程不可觉知,属于潜意识。其基本结构与想思相同。苦乐舍对应于可觉知的认知模型,中间过程对应于想思的潜意识过程。

1.2.知觉与念、想、思

前五识进入意识也有潜意识投射过程,然后才进入觉知范围。认知科学也承认感觉到知觉有信息加工,如双眼信息被加工成立体图像投射到知觉。立体图像本质上是一个认知模型,模型与感觉比较,差异太大就改进,反复多次,直到差异小到一定程度,接受这个模型。

更仔细的分析建模过程,模型并不是直接和知觉比较,而是和记忆比较。感觉的同时,会产生只维持几秒钟的瞬时记忆,心理学上称之为感觉记忆。认知模型和感觉记忆比较,差异小到一定程度接受,如果在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内不能形成认知模型,这部分信息不能进入认知。所以,感觉记忆才是认知的出发点。

感觉记忆相当于把一段感觉信息录制下来,保持一段时间,在这期间可以灵活调用和加工,然后释放。这个录制和保持的功能与念心所的录制和重复播放功能很像,应该也属于念心所的功能。就是说,来自意识以外的信息,包括前五识和法尘,在进入意识后都由念心所记录、保持、播放,由此参与意识活动。

由前五识产生的知觉信息要比回忆、想象的信息清晰得多。这说明感觉信息比较丰富,而且中间的信息处理系统更为强大,能处理大量信息。但其信息处理方式是固定的,是单纯但信息处理能力强大的专用系统。意识是信息处理规模小、信息清晰度差,但处理方式更灵活的综合系统。知觉本质上是一个最基础的认知模型,从感觉到知觉的投射过程也应该属于想、思心所的功能。人能觉知到的是知觉,前五识到知觉的投射过程属于潜意识。

1.3.欲、精进

《成唯识论》说:“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55]欲的特点是希望达到所乐的境界,依之而生起勤奋、精进。欲也是希望达到所乐境,这与受分辨苦乐感受而求合求离有什么不同呢?受是下意识直接综合感觉信息得到苦乐感受并推动求合求离,是对现前感受和求合求离。而欲的所乐境没有现前,所以是希望。希望中的境界是一种认知,这种认知需要想、思、慧等心所参与,是意识思维产生的。

对这种认知中的境界,当然不可能有直接的苦乐感受,而是一种苦乐判断,判断什么是乐于和希望达到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所谓所乐境也是这种判断中认为是乐的境。这种判断可以称为价值判断。受是通过苦乐感受决定求合求离,欲是通过价值判断决定追求什么,二者的结构相同,但一个是下意识感受,一个是有意识的认知。

受的苦乐判断比较简单,产生的行为驱动也比较简化,只是求合求离;欲有明确的认知目标,驱动可以更精准。驱动的具体方式应该和受类似,输出一个行为动机,想思等心所会把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注意,受有求合求离两个方向,而欲只是于所乐境生希望,即使是不满现状也表现为对某个理想目标的追求。

可见,欲的输入与受完全不同,中间的价值判断在形式上也与苦乐感受完全不同,推动与受相似但更精准,所以是不同的意识活动,由意识的不同结构完成。

欲是精进(勤)的所依,欲给出行为动机,这一动机是精进(勤)的基础。这一动机本身不是精进,因为勤快和懒惰的差别就在同样动机的条件下,勤快人积极行动,懒惰者赖着不动。所以,精进心所应该是在动机到行动之间起推动作用的潜意识活动。它的输入是动机,然后对相关的想思等心所起激励作用,促使它们积极活动。这一功能和注意有些相似,但引发机制和作用范围有差别,不同于注意,也是一种独立的潜意识活动,由不同的意识结构完成。

1.4.眠、昏沉、散乱

眠也是心所,有作意就不可能眠,眠心所应该有消除作意的功能。作意是警醒作用,使某些功能活跃、敏感,而为了让这些功能活跃,同时有抑制其他功能的作用。而眠是普遍的抑制作用,与作意相反。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有一个网络与眠心所的功能正好相反,它从外周神经获取刺激信息,经过弥散的网络刺激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保持清醒。如果被损毁则动物总是处于昏睡状态,因为神经系统兴奋程度太低。眠心所抑制兴奋,这个网络提供普遍的兴奋。这个网络可能和昏沉散乱有关,这个网络失效导致的可能并不是睡眠,而是兴奋度太低造成昏沉。如果这个网络过于活跃,兴奋度太高,就会散乱。可能还另有负责抑制的系统,才是眠心所。

催眠不是睡眠,更像是作意。因为催眠状态一方面是神经系统全面抑制,仿佛睡眠,另一方面仍可接受催眠者的指令,实际上是高度专注,是靠高度专注抑制了其他兴奋,是一种比正常注意力集中度高很多的状态。这些特点类似定。

1.5.定

“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56]定的特点是心缘一境,依念生起(定依为业),也就是念强化到一定程度而生起。

定仅仅是强化的念,还是与念有差别呢?应该有差别。念是有个录制和重复播放机制支撑着表层境界持续,循环在下面,投射到表层。而定是心缘一境,没有其他境,潜意识缘此境,此境进入潜意识再投射出来还是此境,形成自我延续的循环,表层的境也是循环的一部分,这才是定。

定能抑制散乱、昏沉,这一功能与作意相似,但又比作意强烈,也许是另外一个系统,也许只是专注一境造成作意的强化,并无另外系统。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有独立的系统造成定心所,也可能是原有功能重新整合达到新状态。

1.6.胜解

想思建构的认知模型是否能解释原信息,这需要一个检查机制。建构模型是假设,假设正确与否需要检验。如果模型模拟输出与原信息完全相符或相符程度达到一定比例,则认为模型可以模拟和解释原信息。反之,相符程度不达标则不能接受。这显然是想思之外的另一个功能,在心所中对应于胜解。

《成唯识论》说“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57]按狭义理解,胜解是对佛教谛理的准确、确定的理解和认可。按广义理解,它有审决和印持两方面,审查和判断所取境(所建构的认知模型)是否正确,认定通过审决的模型符合要求并执持。这正好可以对应比较判断功能。

[54]CBETA 2022.Q3, T31, no. 1585, p. 28b18-20

[55]CBETA 2022.Q3, T31, no. 1585, p. 28a20-21

[56]CBETA 2022.Q3, T31, no. 1585, p. 28b25-28

[57]CBETA 2022.Q3, T31, no. 1585, p. 28b10-12

▼关注唯识古义钩沉  探索唯识学深义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488osQo1VRi4Iokfw92n2-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