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面对重要考试时“心里七上八下”(butterflies in your stomach),或是凭“直觉”(gut feeling)做出某个决定?其实,这些看似抽象的感官体验,背后藏着科学依据——我们的肠道,真的能“思考”。
现代研究越来越清晰地揭示: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密切的双向联系,科学家甚至称它为“第二大脑”。肠道中分布着超过1亿个神经细胞,它们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直接对话。当你紧张时,肠道会痉挛;当你愤怒时,胃酸可能泛滥;而长期焦虑或抑郁的人,往往伴随腹胀、便秘等消化问题。
这种关联如此紧密,以至于英语中大量用“gut”(肠道)来描述情绪:
"Go with your gut"(跟着直觉走)——无需理性分析,你的肠道早已“预判”。
"Hate someone’s guts"(恨透某人)——愤怒到连对方的肠子都厌恶。
"Bust a gut"(拼命努力/笑破肚皮)——情绪激烈到肠道“崩溃”。
尽管肠道对情绪的影响已被证实,但“肠道健康”在传统医学中曾被视为“古怪”(quirky)的话题。人们羞于谈论腹胀(bloating)、便秘(constipation)或腹泻(diarrhea),即便就医也难以启齿。
而现实中,滥用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可能破坏肠道菌群(microbiome)的平衡,进一步加剧身心问题。
英语文化对“肠道”的调侃更加直白,甚至带点血腥幽默:
"Spew your guts up"(吐得肠子翻江倒海)——形容醉酒或食物中毒后的惨状。
"Greedy guts"(贪吃鬼)——戏称吃太多的人。
"Have someone’s guts for garters"(用某人的肠子做袜带)——放狠话专用,表达极度愤怒。
下次当你“心里打鼓”时,不妨想想:这可能是肠道在提醒你慢下来。照顾肠道健康,不仅是规律饮食,更要管理压力——因为你的情绪,真的会“消化”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