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工业大模型“智”造新引擎:央企平台如何激活万亿级知识资产?

在“新质生产力”与“人工智能 +”战略的双重驱动下,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已成为重塑全球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战场。某特大型中央制造企业携手中关村科金打造的工业大模型智能应用平台,正是这一进程中的标杆实践。该平台聚焦工业场景的复杂需求,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传统瓶颈,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央企方案”。​

一、传统工业模式的三大核心痛点

在工业领域长期积累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知识沉淀与利用低效:数百万份行业报告、技术文档分散在不同部门系统中,跨部门检索需依赖人工目录查询,专业知识复用率不足 30%,大量历史经验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决策支持能力薄弱:市场动态、供应链数据、生产现场数据缺乏实时关联分析工具,重大战略决策依赖多层级人工研判,从数据收集到方案落地周期长达数周,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全球化适配不足:海外市场拓展中,多语种技术标准解读、跨境政策合规分析、本地化供应链管理等需求,无法通过传统翻译工具和人工处理高效完成,制约了国际化业务的深度拓展。​

这些痛点本质上是工业数据价值未被激活的表现,推动企业必须借助大模型技术实现从“数据堆积”到“智能萃取”的质变。​

二、三层技术架构构建工业领域专属智能底座

针对工业场景的专业性与复杂性,项目团队摒弃“通用大模型直接套用” 的思路,构建了“基础模型 + 垂直训练 + 场景适配”的分层技术体系:​

底层架构:筑牢自主可控技术根基​

国产化算力支撑:采用自主研发的服务器集群,部署百亿参数规模的工业大模型,从硬件到算法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避免关键环节“卡脖子”风险。​

垂直领域数据增强:注入企业积淀的数十亿字符行业知识,包括技术标准、专利文献、历史项目报告等,通过增量预训练强化模型对工业术语、制造流程、质量管控等专业领域的理解能力,解决通用大模型“专业知识贫血”问题。​

多模态融合能力:突破纯文本处理限制,支持工程图纸、数据报表、设备传感器日志等多格式输入,适配工业场景中复杂的信息交互需求。​

核心能力:攻克工业大模型三大技术关卡​

数据准备与清洗:建立工业数据治理体系,整合数十个主题数据库、数万份非结构化行业报告,通过智能标注工具自动识别无效数据、校准术语歧义,确保训练语料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模型训练优化:采用“指令微调 + 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技术,组织行业专家对模型输出进行持续校准,针对工业场景中的合规要求、技术逻辑等进行定制化训练,避免生成内容出现“幻觉”或专业逻辑错误。​

内容生成校准:构建实时更新的工业知识库,与大模型形成 “双引擎” 架构。在知识问答、方案生成等场景中,优先调用经审核的企业内部数据和行业标准,确保输出内容准确率达 95% 以上。​

场景化应用:打造工业智能工具矩阵​

基于底层技术能力,平台针对工业核心场景开发了三大类智能应用:​辅助决策系统支持全产业链知识问答、长周期数据趋势分析、多语种政策解读,将原本需要跨部门协作数天的信息整合工作压缩至分钟级,为战略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智能研报平台覆盖 20+专业创作场景,从课题申请到周报生成、技术文档撰写,员工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触发“标题生成 - 大纲构建 - 内容填充”全流程,10 分钟内完成初稿,再经专家微调和数据核对,实现高水平材料的稳定产出。知识管理中枢整合企业百万级行业资料库,支持用户建立个人化知识库,实现技术文档的智能检索、跨语言翻译、要点总结。同时提供资料共享协作功能,打破部门壁垒,将知识复用率提升至 70% 以上。​

三、央企示范:从技术落地到生态构建的价值延伸​

作为 “央企主导 + 民企创新” 协同模式的典型实践,该平台的价值超越了单一项目层面,验证了工业大模型落地的“场景锚定法”—— 不以技术为噱头,而是从生产、研发、供应链等具体场景的真实需求出发,通过“问题定义 - 数据适配 - 模型微调 - 效果迭代”的闭环,实现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工业大模型的本质是“场景智能”​

该央企的实践表明,工业大模型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参数规模的比拼,而在于对工业场景的深度理解与精准赋能。通过激活沉淀数据、优化决策流程、突破语言壁垒,它正在重塑工业知识的生产与应用方式。随着平台的持续迭代,工业大模型将从“工具创新”升级为“范式变革”,推动制造业从“人力密集”走向 “智能密集”,为“中国智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供强劲动力。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g2zYLUFr3CUCSCz-YAuX2b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