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火的掌控,是一场跨越万年的“技术革命”。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火受刑,肋骨被鹰啄食;在我国传说里,燧人氏“观星辰而悟火道”,以硬木摩擦生火,终结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这些神话看似荒诞,却暗藏科学密码——2025年江苏兴化草堰港遗址出土的钻木取火器,竟与神话记载惊人契合,将传说照进现实 。
取火地图
北京人遗址用火痕迹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咱们国家考古挖出不少遗址,好多都和取火有关。把这些串起来,就是一部“火种进化史”。先说自然火种时代。北京周口店遗址挖出了灰烬层和烧过的骨头,这能证明,直立人用过雷电劈出来的火。可天然火种不好管,直到50万年前,北京人学会存火种,人类才算会“控制火”了。不过,那时候还没有人工取火的证据 。
峙峪遗址用火痕迹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后来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取火慢慢出现。山西峙峪遗址挖出的燧石上,有撞击的痕迹。专家猜,这可能是古人用石刃磨麋鹿角,擦出火花留下来的。在浙江跨湖桥遗址,挖出过木制取火器的碎片。这东西都碎了,也不完整,但能看出,长江流域老早以前就有取火技术了。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要说最轰动的,还得是草堰港的发现。在那儿,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钻木取火器,有7000年历史。这一下子,把我国人工取火的证据,提前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也补上了东亚取火技术史里缺失的一块 。
水下惊雷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2021年,在兴化千垛镇草王村,发生了件意外事儿。钓鱼的张玉凡在鱼塘边甩竿,突然瞧见地上有些黑陶碎片,还有动物骨头。张玉凡对文物保护很上心,一看就觉得不简单,赶紧报告。这一报,不得了,藏在淤泥里的大秘密被发现了。原来,这儿藏着一座水下遗址,面积有8万平方米,已经埋了7000年。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遗址在水下一米五到两米。淤积层一层盖一层,跟千层蛋糕似的,把它封得严严实实。2022年,考古队用围堰排水的法子开挖。这地方中间低、四周高,像锅底。一挖,挖出150多个灰坑、4座芦苇房。还发现了带捆扎印子的芦苇墙,以及没腐烂的粪便化石。最让人震撼的,是一套“史前打火机”。钻杆长60厘米,取火板长30厘米。取火板表面全是火烧的凹坑,边缘刻着导火槽,还有挂绳用的槽。搁新石器时代,这就是能随身带着的火种 。
颠覆认知?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取火板上的10余个等距凹窝与导火槽,暗示先民已形成固定操作流程。实验显示,熟练使用可在3分钟内引燃火绒,效率堪比现代打火机。更绝的是取火板一端的环形刻槽,分明是系绳悬挂的设计——我们的先民不仅掌握了取火技术,还将其发展成便携工具。环形绳槽设计更证明这是“随身装备”,火种首次突破固定营地的束缚,人类活动半径由此爆发式扩展。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以前,学术界一直觉得,6500年前江淮里下河地区因为海水倒灌,成了“生命禁区”。可草堰港遗址一测年,结果是距今7200到6900年。这一下,就把原来的说法推翻了。还有更重要的。在这之前,长江以北滨海湿地类型的遗址一直没有发现。草堰港遗址补上了这块空白,还把环太湖文化区和海岱文化区的文明发展连起来了。
草堰港秘籍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草堰港遗址的发现,有三个特别的地方,其他遗址比不上。草堰港出土的钻木取火器,比新疆小河墓地的早3000年。和浙江跨湖桥遗址比,草堰港的取火器更完整。长江以北只有草堰港这一个滨海湿地型遗址。因为泡在水里,一些容易烂的东西都保存下来了,像榫卯木构件、骨笛。这里的榫卯技术,比河姆渡遗址的早了一千年。
草堰港出土骨笛 版权属于原作者 网图侵删
草堰港还有不少谜题没解开:一半的灰坑里全是加工过的木材,有些木材还有榫卯结构。这些木材是盖房子剩下的废料?用来防洪的?还是以前祭祀用的,现在失传了?六孔骨笛的孔周围,有被火烧过的印子。是不是当时的人,为了调准音高,在做“声学实验” ?
各位朋友
讨论一下
您都看到这里了,就请点赞加个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