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重新扎根ESG时代:一棵“社会目的树”,重塑企业社会与商业价值融合的未来根系 | 向善思考 Good Thinking

本文为《向善》2025夏季「向善思考 | Good Thinking」专题内容。

在过去十年,中国企业在ESG的航道上不断探索,从最初的报告披露、指标达成,到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并非一场合规竞赛,而是一场战略重构的进化。而当“ESG不只是数据,而是企业的新语言”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时,一个深刻的问题被悄然推到了聚光灯下——企业真正的社会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并不新。早在上世纪中叶,管理学巨匠彼得·德鲁克就提出:“企业的第一职责,是定义其存在的社会功能。”但在高速增长、全球化狂奔的几十年中,我们太习惯以利润导向、资本回报和效率极限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逻辑,而将“社会目的” relegated to some CSR department in the corner office.

然而,今天,这种逻辑正在失效。面对气候危机、人口老龄化、青年焦虑、数字鸿沟……企业所依存的社会土壤正在变得破碎,而消费者、员工、政府、资本也在同步发出新的询问:“你存在,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又为谁而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目的树(Purpose Tree)”成为一种兼具哲学视野与实践方法的中国式回答。

它以一棵树的形象,重新组织企业的存在逻辑——根系,是企业对社会深层次痛点的回应力;树干,是企业独特能力的凝练;树枝,是产品对问题的连接路径;树叶,则是企业所创造的外部信任与社会影响力。

这一结构,恰恰为“如何让ESG不再流于表面”提供了通路。过去,我们太容易将ESG视作一套标准、指标、模板,努力“达标”“评分”“被认可”;如今,我们应当认识到:ESG不是目的,而是工具;社会价值才是企业新战略的锚点。

举个例子。一家制造企业,在ESG体系下可能关注碳排放强度、员工健康、安全生产等,但如果没有真正的“社会目的”,这些行动常常是被动合规、被迫披露。但如果它意识到,其真正的存在价值是“提升工业工人的生命质量”,那么它就会主动去设计更人本的设备界面、投入职业健康服务、甚至推动产业链上游的职工教育提升。这个时候,ESG的“E”“S”“G”不再是孤立的三项指标,而是围绕一个目的整合资源、统一行动的系统工程。

“社会目的树”的真正力量,正在于此: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叙事方式,更提供了一种“重新组织企业资源”的逻辑。这也正是“社会价值创新”的精髓——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更是在解决过程中找到企业的新增长极。

这种逻辑,在全球商业中已悄然显现。联合利华因其“可持续生活品牌”体系而赢得年轻人的偏爱;Patagonia用其“反消费主义”的商业模式收获全球品牌忠诚度;而中国也已开始诞生一批“用产品解决社会问题”的新物种——既创造利润,也带来正义。

但问题来了: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幸从一开始就以“使命”创业,大多数企业是在现实竞争中求生存。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这些企业重新找回自己的“社会存在之根”?社会目的树,就是这场重构的操作手册。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镜像映射”,它帮助企业识别那些“被忽视却紧迫”的社会需求,进而将其与自身能力进行匹配,找到战略新锚点。而在产品层,它也不是泛泛而谈“有爱”“环保”,而是要求企业回答三个问题:

你的产品是否真正回应了社会痛点?

你是否用组织的核心能力解决了这个痛点?

这个解决,是一次性的,还是可以长期演化、形成系统影响?

最终,企业在这棵树上结出的“果实”——不是美化品牌,而是建立起一种持续创造信任的能力。这种能力,恰恰是未来最稀缺的企业资产。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战略公益”和“社会价值企业”的交汇时代。ESG不是目的,而是进入这个新时代的工具箱。而“社会目的树”,提供的则是一张路线图、一套指南针——帮助企业穿越不确定性,扎根在确定的社会问题中。

我们正在见证一种新的企业类型的诞生:它不是慈善家,但解决了贫困;它不是环保组织,但守护了碳汇;它不是学术机构,却提升了教育公平。它,是有社会目的的企业。它是下一代的增长引擎。

一棵树的力量,也许并不惊人。但当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在自己的战略中,种下这样一棵树——整个商业森林,或将迎来真正的更新。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xuaAnDc8TGZcvcMELZz5p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