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北京劳动者之歌|闫洪伟:勇攀技术高峰 争当智造先锋

在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京唐公司)冷轧车间,首席工程师闫洪伟多年来坚守生产一线,凭借精湛技艺和创新思维,为车间高效运转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他坚持学以致用,连续多年实现产线自动化故障零停机;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推动冷轧高端产品开发和产线顺稳运行;注重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为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优秀人才。今年,他被授予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潜心钻研 敢啃“硬骨头”

2010年,为了能尽快将所学付诸实践,26岁的闫洪伟硕士毕业后毅然放弃直博的机会,加入了首钢京唐公司这座钢铁“梦工厂”。“秉承母校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我踌躇满志,选择踏上曹妃甸这片热土。记得在生产线调试过程中,国外先进的技术优势让我感触颇深。我便暗下决心,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赶超,为实现钢铁强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技术这条路没有捷径,唯有多学多做。”闫洪伟说,那时他的背包里总有几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调试经验和问题建议,字里行间记录着他的初心和梦想。作为一名负责二级系统的工程师,闫洪伟不仅熟读本专业所有的程序代码,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轧机工艺和一级自动化知识。在参与产线调试过程中,不管是复杂的模型计算还是简单重复的工作,他都认真对待,让自己在分析问题时更加全面。

坚持“实践出真知”,闫洪伟针对产线的需求与痛点先后实施了100余项优化改造项目,解决了数十项技术难题。近年来,现场设备控制系统服务器由于运行多年发生老化,出现了性能下降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单纯的硬件升级无法兼容软件,而软件升级需要原供应商来实施,投资较大。为了既解决问题又减少投资,他首次将超融合和虚拟化技术引入到生产线工况管理系统,先试点再推广,解决了困扰产线多年的运行问题。“现场设备运行稳定性及性能大幅提升,同时节约成本300万元。”闫洪伟自豪地说。

工作中,闫洪伟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始终保持着一股冲劲和韧劲。他自学信息化系统开发相关技术,针对现场需求,开发了十余套管理和数据分析系统,大大提升了管理效率。在了解到冷轧前后工序关键质量信息传递依靠人工,效率低且实时性差的情况后,他开发了冷轧质量信息传递系统,实现前后工序板形、厚度等关键质量信息的实时传递,减少了因不了解原料信息而导致的运行和质量问题,解决了产线痛点。“该系统上线后,得到了职工的一致好评,并广泛推广应用。”闫洪伟介绍,他还与团队开发了能源管理系统,实现精细化管控,为企业节能降耗、绿色生产提供了工具;开发环保管理系统,实现退火炉超低排放气体实时监控、报警和分析,保障环保排放指标达标,助力公司成功获评环保绩效A级企业。

敢挑重担 做“数智转型先锋”

近年来,钢铁行业竞争加剧,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数智化转型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面对新的挑战,闫洪伟从未退缩。他主动了解国内外先进的解决方案,结合首钢京唐公司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测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冷轧实际的技术路线。

坚持“低成本、重实用”原则,闫洪伟带领团队自学技术、自主实施。“这张照片拍摄于2020年的冷轧远程运维中心,我们正在测试冷轧公辅集控及智能化项目。那时我带领团队自主开发系统,探索及设计方案,推进产线智能化建设。”一张工作照勾起了闫洪伟的回忆——冷轧公辅包含酸再生、废水站、循环水等15个站所,分布广、原有控制系统自动化水平低、管理难度大。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闫洪伟牵头组织实施了公辅集控及智能化项目。该项目是一次对于新技术路线由点及面的尝试,是边缘云、数据采集平台、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冷轧的首次应用。“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和突破。刚接触数字孪生时,每个技术环节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闫洪伟与时间赛跑,不停地思考琢磨,逐个环节攻克,最终打通了11个关键技术环节,完成了系统开发。项目中,他积极发动组织基层职工参与画图,完成了1600余套设备的三维建模,为项目顺利投入使用提供了强大支撑。“经过18个月的不懈奋斗,终于实现了冷系公辅15个站所的集控,提高了公辅管控效率,推动冷轧部智能化项目自主集成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

锐意创新 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公辅集控及智能化项目的成功让闫洪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他决定在主产线探索更复杂的智能化应用场景。2230镀锌产线是首钢京唐公司生产高端汽车板的产线,对标国内先进企业,亟须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生产、质量、成本管控效率。闫洪伟主动承担了“2230镀锌集控及智能化项目”的研发和实施,该项目也是智能化解决方案在主线的首次尝试。他又一次破釜沉舟,把自己主动逼入“绝境”——必须解决所有技术难题,项目不允许失败!

“有压力才能激发潜力。我应用超融合和大数据技术自主搭建冷轧数据中心,建立了物联网平台,实现海量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奠定了冷轧数智化转型的基础。现场的质量检测和生产状态监控亟须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而解放人力,对我来说,这又是全新的领域。”闫洪伟说,当承担起这项任务时,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并未气馁,自学图像处理算法,查阅了大量相关论文、专利,并长期蹲守现场调研,将项目分解为多个子任务,逐个击破。经过17个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在生产线的应用,推动机器视觉应用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闫洪伟坚持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在现场疑难问题的处理和技术攻关方面,手把手指导、一字一句讲解,逐渐培养起一支具有自主实施能力的智能化攻关团队,每个团队成员都能独当一面。“问题不可怕,有问题才能激发潜能,有问题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闫洪伟表示,未来,他将坚守初心,在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路上阔步前行。

来源:劳动午报

记者:宗晓畅

通讯员:许国安

编辑:刘亚静

校对:刘延霞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2dX38_oVp35aDmNbZyDBMH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