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遗址挖出了宝贝!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云南甘棠箐遗址发现了35件保存完好的、距今约30万年的木器。和它们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动物化石和植物遗存。特别重要的是,该遗址出土的木器和鹿角“软锤”,刷新了东亚地区同类工具的最早纪录,放眼全球旧石器时代遗址也罕见。相关研究成果7月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部分木器
甘棠箐遗址出土的石器、软锤及动物骨骼上的切割痕迹
如此古老的植物遗存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
该遗址出土大量保存完好的木质材料和植物种子,这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难得一见。通过地貌、地层、古植物学和埋藏学的多指标分析,研究团队得出结论:甘棠箐遗址位置与环境特殊,埋藏文化遗存的地层为古抚仙湖畔的河湖相堆积。遗址在饱水、缺氧、稳定的环境和快速埋藏条件下保存了大量有机质材料,可谓得天独厚。
甘棠箐遗址地理位置
甘棠箐遗址发掘场景
如何确定遗址的年代?
在遗址超出考古界常用的碳十四技术测年范围的情况下,考古队采用了包括古生物地层学、古地磁学、光释光(OSL)、电子自旋共振(ESR)等方法做交叉测年和数据检验。最后依靠OSL技术通过测定钾长石矿物颗粒释光信号,并结合对动物牙齿的ESR方法和贝叶斯分析模型,确定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时间为距今36-25万年。
如何确定遗址出土的木器
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
木质材料会在埋藏过程中降解,痕迹变得模糊乃至消失。为论证这些木器的人工属性及其功能,考古队开展了材质分析、痕迹分析、残留物分析和实验模拟等专项研究。
木器主要用松木制作,宏观和显微观察表明,一些标本存在因砍枝修形削尖而留下的削刮痕,尖端存在因使用而产生的磨光条痕和断裂破损。这些痕迹出现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是人类加工与使用的证据。一些木器尖端保留土壤残留物,包含植物淀粉粒,证明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地下植物食材。实验模拟成功复原了用石器加工木器并用来挖掘植物根茎的过程,辅证遗址出土的木器是人类制作和使用的工具。
部分木器上的加工痕迹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这项成果刷新了多项传统认知:
它实证了木器在东亚、东南亚古人类生活中扮演着远超想象的核心角色;
首次生动揭示了旧石器时代“采集经济”的具体场景,特别是古人类利用木器挖掘根茎、获取丰富食材的方式,展现了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独特的生存适应策略;
改写了学界对东亚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和技术水平的理解,证明当时古人类已拥有复杂多样的工具组合和成熟的资源利用智慧。
甘棠箐先民用木器挖掘植物根茎示意图
来源:整理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