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科普大V被喷到“自闭”?坚持科学需要勇气

近日,知名气象科普大V“涛淘风云”围绕气象部门是否“不敢预报高温”一事撰写系列科普文章,谁料想,其中一篇文章遭到部分网友谩骂、攻击甚至“投诉”,以至于在某网络平台上,该文章被“限流”处理。事件发生后,这名长期从事一线预报工作的资深气象工作者不禁感叹:“应该算是一次失败的科普吧。” (延伸阅读:关于“不敢报高温”的事儿之三:“先来后到”与“数据说话”)

然而,与抨击者不同,也有众多网友对这名科普大V表示支持。笔者留意到,文章留言中攻击性评论的数量远不及点赞数的1%,似乎也印证了“沉默的大多数”理论。更有网友发帖力挺:“科普就是要客观真实,摆事实讲道理,不应被舆论干扰。”

事实上,通读这篇科普文章后,笔者发现,作者所阐述的科普原理和观点并未“剑走偏锋”,而是客观分析了气象学上气温监测预报业务、气象站设置等相关标准,预报气温与城市地表温度、体感温度的差异等,且拿出了大量翔实的监测数据佐证。而抨击者多是站在自我的直观感受角度进行回击,且掺杂了对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情绪反应”。这就导致原本属于单纯对科学原理的讨论不再“单纯”,沦为了不同立场的“碰撞”。

近年来,许多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走下业务平台,积极拥抱自媒体、开展科普工作,这是非常值得鼓励和倡导的。他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许多比“科学问题”要更难解答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网暴”。在互联网上,有许多讨论是非理性、情绪化的,并非只要做到“剥洋葱”般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一定能在“风浪”来临时一帆风顺。他们应对舆情的技巧大都不如专业自媒体博主“圆滑”,但他们的坦诚与热忱,应给予肯定及坚定支持。

网络平台也应切实起到对舆论的监管和引导责任,不能只是因为出现“投诉”,就不加真伪辨别便采取“限流”,这对于科学声音的传播,显然是不利的,甚至会助长互联网上的戾气。

对于科普工作者而言,要保持热忱初心,也无需“玻璃心”。真理越辩越明,恰恰是因为舆论场上存在着许多先入为主、刻板印象,才需要有人把科学的火炬高高擎起!

面对新挑战,“放弃”从来不是属于科学家的选项!这位科普大V甚至表示,要“反思”是否存在“科普战术上的失败”。而网友的评论更令人动容:“要为首席的专业能力和胸襟点赞。每一条科普都认真看完了,有图有数据。”“需要这样有价值的科普,不是吸引眼球的炒作,也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

或许这条路,道阻且长。但需要有勇气的人,坚持走下去!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段昊书

审核:冉瑞奎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TXX851DQgCt_JyPWjANf9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